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12月啟講。
我們看的註解,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,法名靈椉。綸貫內容,包含天臺家五重玄義,內容更豐富。發大心,修大行,感大果,裂大網,歸大處。這是地藏本願之法,修學最好的綱領。菩提心不發,決定不能成就。心量小,修六度萬行是小行,心量大,修三皈五戒是大行。由此可知,大小不在行,不在果,也不在處,純粹在大心。
地藏經玄義 (第十五集) 1998/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4-014-0015
請掀開經本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綸貫第十五面,從第一行看起,從第二句,我念一念這個文:
【今地藏大士,現身六道。於四不可說,用四悉檀赴緣,隨機說教,化轉物心。大概不越此三。】
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。『四不可說』,跟諸位介紹過,這是出於《大涅槃經》,佛在《大涅槃經》裡面講過六種不可說,天台大師把它歸納為四種,配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,這介紹過了。下面這是『四悉檀赴緣,隨機說教』,這是世尊教學表達的藝術。前面這四不可說,可以說是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的教體,我們應當要理解。可是在方法、技術上就格外的重要,因為這是我們現實生活用得上的。「赴緣」就是感應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佛所應的,並不是佛有四悉檀的意思,那就錯了。而佛在感應當中,我們細心給他觀察,發現他有四個原則,這四個原則顯示,也就是落實他的大慈大悲,落實他普度眾生的願望。
這四個原則,此地叫做「四悉檀」。「檀」是布施,檀那是布施;「悉」是普遍,沒有分別執著。這個名詞在翻譯叫梵華合譯,悉是華文,檀那是印度話、是梵文,梵華合譯,意思就是遍施。我們常讚歎觀世音菩薩「遍施甘露」,也就是這個意思。這四個原則,我們要緊緊的守住,依教奉行。為什麼?建立人與人、人與一切眾生的關係。佛為什麼能夠得一切大眾的愛戴?我們為什麼處處叫人家嫌棄、叫人家討厭?你要學會這四個原則,你就會跟佛菩薩一樣,受到所有一切眾生的愛戴,這是我們應該學的。
四悉檀,第一個是「世界悉檀」。世界,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宇宙、時空,對宇宙、對時空普遍的布施。布施什麼?歡喜心、愛心。你不愛眾生,眾生怎麼會愛你?你討厭別人,人家一定討厭你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中國人所謂: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」,所以佛菩薩第一個就是布施愛心,真誠的愛心、平等的愛心、無條件的愛心,哪一個眾生不歡喜接受?這是第一個原則。
眾生不喜歡你、討厭你,你看到那個人就趕緊迴避,讓他歡喜,這就是布施愛心。你看看,我討厭他,一碰到他,他就趕快走了,他怕我;以後那個人,時間久了,他忽然覺悟,他是對我有愛心、對我尊重,怕我生氣,讓我歡喜,他的念頭一轉,他就會很尊敬你,他也會愛護你。所以冤家對頭,要用時間慢慢的把他轉過來,他有誤會,他有成見,你要用智慧與愛心去化解。我們佛門有一句話常說: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。」所以佛菩薩不會跟任何一個人結冤,我們學佛第一要修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這一條,這一點是修學的根本。一切眾生包括動物、植物,一切天地鬼神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結法緣比善緣還要殊勝,實際上法緣就是善緣。法緣跟善緣差別在哪裡?善緣是有感情的,法緣是智慧的,差別在此地。所以與一切眾生結善緣,是智慧做主宰,而不是情識。情識,你結善緣,善緣不能脫離三善道,法緣就可以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。這就說明佛法必須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,《無量壽經》三個真實教導我們,「住真實慧」,就是心永遠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。
第二是「為人悉檀」。第一個是真誠、平等、清淨的愛心,這個愛心遍滿虛空法界,這是世界悉檀的意思,這是佛菩薩慈悲心的基礎。第二是對人,也就是這個大慈大悲心起作用,為人悉檀,處處為別人著想,為他著想,不要想到自己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為一切眾生。世間人他在一生當中也有目標,為自己的事業,為家庭、為兒女、為父母、為宗族,這是世間人。如果他的心量再大一點,愛人民,為民族、為國家,這已經很值得人尊敬了。佛菩薩心量更大,他為虛空、為法界、為一切眾生,大可以包小,小不能包大,所以諸佛菩薩這個心量才是圓滿究竟。念念為人,為人就包括自己,自己也是眾生之一,為自己就不能包括眾生,這個心量就小,心量小了叫造業,心量大了叫積功累德,差別不一樣。這兩個條件,就能夠得一切眾生對你生起尊敬,對你生起愛護,敬愛之心油然而生,自自然然就生起來。每一個眾生性德裡頭都有真誠的愛心,要佛菩薩去感召,把他自性裡面真誠的敬愛引發起來,這是四悉檀前面兩個意思。
後面那是幫助眾生契入佛的境界,所以第三個叫「對治悉檀」。前面這兩條建立很好的關係,跟眾生做朋友,做最好的朋友、最可靠的朋友、最信任的朋友,然後知道這個朋友是對我有利益的。你見到他有過失,你教導他、勸告他,幫助他斷惡修善,幫助他轉迷成悟,這是對治。《無量壽經》說的「惠以真實利益」,但是這個真實利益還不圓滿、還不究竟,所以到第四個原則是「第一義悉檀」。第一義是什麼?幫助他轉凡成聖,這種慈悲、愛護、協助,才達到究竟圓滿。我們要學著去度眾生,去幫助別人,懂不懂這個原則?你不懂這個原則,是有好心去幫助別人,人家不接受。你幫助別人,人家還在那裡想:「他是什麼動機,恐怕不懷好意,我們千萬不要上當。」你是好心,賺來的是別人的嫌疑、嫌棄,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?所以很容易退心,菩薩道難行,算了!殊不知是你自己不懂方法,過失在自己這一面,絕不在對方。
你想想,佛菩薩第一個真誠、普遍、沒有分別的那種愛心,你有沒有?念念為眾生著想,你有沒有?我們是前面兩條沒有做到,一開頭就要幫助人從對治下手,所以人家受不了。諸佛菩薩前面這個路就鋪得很好,所以佛菩薩規過勸善,他很樂意接受,我們哪懂這個道理?四悉檀常常念,甚至於你也會說,要怎麼落實不知道。所以講經說法,苦口婆心勸人,聽眾在底下還豎眉瞪著眼睛:你怎麼罵我?你怎麼盡說我壞話?這都是我們疏忽四悉檀前面兩條,所以善心幫助別人得的是反效果,自己應當知道反省檢點。這是說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,應化在九法界裡面,他們的處事待人接物堅守的原則。實際上,我們說堅守,他們是自然而然,法爾如是。我們初學的人,必須要堅守。
四悉檀的落實,我們講善巧方便,方便裡面就是四攝,四攝才真正把四悉檀落實。四攝法第一個是「布施供養」,我們今天講跟人結緣。你光口說,口說有什麼用?你要真的做到。你說幫助,我現在有困難,你真的幫助我。口說得再多,誰相信你?真的要做。第一個要布施,布施裡面有財布施、有法布施、有無畏布施,我們要隨順機緣,他需要什麼,我們就幫助他什麼,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,這裡面完全是智慧的應用,智慧的落實。在中國,自古以來人與人交往都要準備一份禮物,禮尚往來。古時候,一般家庭收受別人的禮物都要記下來,準備一個簿子記下來。為什麼?到還禮的時候,看看人家送多少,我們再稍微加一點。如果不記下來,人家送我們這個禮厚,我們如果回禮的時候禮薄,這個人情就欠缺了;最低限度要對等,加一點就更好。中國人從前一般應酬也是,跟現在人不一樣。外國人對這個,確實是不如中國人,外國人在表面上做得很好,見面跟你點頭笑笑。中國人見面現在好像很沒有禮貌,但是遇到困難,中國人還真能幫助人,還真有實惠。外國人逢年過節寄一張賀卡,送你一朵鮮花,這就是他們的禮節。實在講,中國文化還是博大精深,源遠流長,值得發揚光大。布施才結真正的恩惠,交情深厚。
第二個是「愛語」。這都是講方法手段,你真正愛他,真正關懷他,真正想幫助他。愛語是言語,愛護他的言語,諸位要知道,不是講好聽的話,是真正對他有利益,愛護他的話,所以打他、罵他都是愛護。但是這種交情要夠,不夠交情的話,對方不容易接受。前面四攝裡面,特別是布施,這是接結情摯,情意之厚,然後見到人家的過失,才能夠規勸。而勸善規過,勸善沒有問題,大庭廣眾之下可以,規過就不行了。你要說人家的過失,勸導他改過自新,不可以有第三者在座,為什麼?要顧全他面子,現在講不可以傷他的自尊心。那在什麼時候?沒有第三者在。這是說你的過失,這是真的朋友,真正善知識。
往年我在台中求學,李老師教訓學生,一定是把學生叫到他房間裡,絕對不會有第三個人看到,這個時候認真教訓你。李老師教訓學生,那個學生必定肯接受,會改過的;如果觀察這個學生不能接受,或者教訓他,表面接受不會改過的,李老師絕對不教他。為什麼?這樣就結冤仇。這種學生有,我們看到有些學生確實陽奉陰違,而李老師對於這些學生很客氣,從來不說他的缺點。我們有的時候也問:「這個同學,老師為什麼不說他?」老師笑笑說:「結個善緣,別結惡緣,這種人只喜歡聽好聽的,聽人家恭維他,決定不能忍受別人說他的過失。」所以教學要觀機,你要了解那個人是什麼根性,要用長時間來誘導;到什麼時候他真的覺悟了,真的明白了,有意思回頭,這才教他;還沒有意思回頭,善知識很有耐心,這個時候不說。像這些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要懂,這是真正的學問。
所以你看一個善知識,善人對他很好,惡人對他也很好,這是他做人成功。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善人、惡人,他都能處得很好,我們一般人講他做人做到家了,他做人成功了,這是智慧的落實、智慧的顯示。善知識從什麼地方看出來?他有智慧,他有耐心,他有方法,他會幫助一個惡人變成善人,幫助一個壞人變成好人,這種人叫善知識。幫助一個迷人變成覺悟的人,幫助凡人變成聖人,這是大善知識。所以愛語,我們不要誤會愛語是甜言蜜語,你這麼看就錯了,那是真正愛護對方的言語。
第三是「利行」。行是指我們自己的行為,我們的行為決定是利益社會和眾生。無論眾生對佛菩薩怎麼看法、怎麼想法,佛菩薩的作法決定是利益社會和眾生,也不論對方接不接受,一定是真實利益,無私的布施,無條件的奉獻。我們要問,他為什麼這麼做?這部經前面一開端就講到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我們講的一個生命共同體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。佛法講「無緣大慈」,慈是大愛,無緣就是沒有條件;「同體大悲」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。體是什麼?一念自性,這是真的,絕不虛妄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,佛給我們說出,佛親證這個境界。
所以,佛法的殊勝,佛法的好處,佛說了一定要我們自己去證明、去證實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確實是一念心性變現出來的。《華嚴經》講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心跟識是共同的,十法界一切眾生共同的,所以大乘經上講: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。」說到法身那就是共同體,所有一切諸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是從這個體生出來的,所以叫共同一法身。不但一切人,一切有情眾生是從法身裡面變現出來的,無情眾生也是這個法身變現出來的,虛空世界還是這個理體變現出來的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才講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有情跟無情如果不是同一個體變現出來,怎麼能夠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那怎麼同得起來?所以真正明瞭這個事實真相,情與無情就是虛空世界,我們今天講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共同一個生命體。他真正明瞭,徹底覺悟,愛心才是清淨平等,遍及虛空法界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他生活在智慧之中,他生活在大愛之中。這種人就叫佛、就叫菩薩,他的行為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,於眾生沒有利益的事情,他決定不會做的,於眾生沒有利益的事情,他決定不會想的,他所思所想、所言所行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,這叫利行。
最後一條是「同事」。這是攝受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,最殊勝的方法,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所講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這兩願的落實。眾生喜歡什麼,佛菩薩就隨順,可以陪他。譬如說他喜歡打牌,菩薩天天陪他打牌,他喜歡跳舞,菩薩天天陪他跳舞,跟他同一個嗜好,在同一個嗜好裡面就度他。他迷在五欲六塵裡面,菩薩也裝著跟他一樣,跟他氣味相投,這才成為好朋友。他迷,菩薩覺,菩薩用這個方法幫助他破迷開悟。菩薩有智慧,打麻將一定天天贏錢,一定比他高明,他才佩服得五體投地,到最後一定會請教他:「你打牌很高明,你有什麼方法能夠打得那麼好?」他就告訴他:「念阿彌陀佛就打好了。」這樣就把他度過來了。他不相信,我天天念阿彌陀佛,所以有這麼高明,這是善巧方便。
可是「同事」,我們能不能學?很難,你要沒有真正的定功,沒有真正的智慧,你一同就被他度跑了。你度不了他,被人度跑掉,真正墮落了,那就錯了。所以四攝法裡面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我們應當要學習,同事那要看自己的定功,看自己的智慧,如果自己定功、智慧不夠,你要想學,沒有一個不墮落的。我們在此地看,四攝法的同事誰去做?法身大士。所以在大乘經上我們所看到,這個標準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四條才可以圓滿,這四種手段你都可以用。如果沒有破無明、沒有證法身,你只能用前面三條,第四條不能用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所以在大乘顯教裡面,這些祖師大德給我們限制得很嚴,真的在四攝法裡頭,到第三條就劃一道界線,要我們嚴守戒律,我們的定功、智慧不夠,守住這個範圍對我們決定有利益。可是在密教裡面,這四個都有,諸位要曉得,密教是佛法裡面最高級的佛法,什麼人有資格學密?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,八地菩薩有資格;那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無明差不多快破盡,法身差不多圓滿了。由此可知,真正能跟一切眾生同事是八地菩薩,如果把標準降低一點,也是圓教初住菩薩。由此可知,三賢菩薩,七地以前的菩薩,雖然與眾生同事,還有忌諱;也就是說要看自己的能力,哪些事情可以同事,哪些地方不能同事,他自己清楚。到八地菩薩,才沒有這個忌諱,他的定慧成就了;換句話說,與一切眾生同事,決定不會受一切眾生的影響,真正達到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才行。
而且與一切眾生同事,決定是利行,決定是幫助這個眾生、成就這個眾生。成就,前面講過三個意思,「化轉三義」,就在這個經文前面,第十四面後面最後的一句,「轉惡為善,轉迷成解,轉凡成聖」,決定是這三個目標。如果不是這三個目標,與一切眾生同事,沒有不墮地獄的。我跟章嘉大師三年,章嘉大師是真善知識,他沒有傳給我密法。為什麼?不夠程度。但是對密教的教義,跟我講得很多,我了解密法是佛法裡面的研究班,像我們念書一樣是博士班。博士班的學生是什麼程度?八地菩薩,如果不是八地菩薩,凡夫要想學這個法門,統統入阿鼻地獄。
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很感慨的說,不但說還寫在書上,你們看他一本叫《谷響集》一個小冊子,裡面不少篇的文章,答覆密宗學人的疑問。這裡面就講得很清楚,他肯定現在這個世間,已經沒有密法的根性。他曾經告訴我,在中國大陸半個世紀,五十年來,依密法修學成就的,他說只有六個人,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;可是依念佛成就的,不計其數。他老人家晚年也是用了苦心,他是密宗的阿闍梨,我們一般講金剛上師,他傳密法。但是他以密法教人,都勸人念阿彌陀佛,他一定教人念《無量壽經》和《彌陀經要解》。《無量壽經》,當然是他老師的會集本,夏蓮居是他的老師,他是夏老師的傳人,也是夏老師唯一的傳人。他是個好學生,不辜負老師的教誨,真的是依教奉行。所以他勸學密的人念《無量壽經》和《彌陀經要解》(蕅益大師的),念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發願求生淨土。
他的用意,跟中國古代永明延壽大師的用意相同。永明大師那個時代學禪的人很多,大師看得很清楚,不是禪的根性,學禪不能成就。但是他有執著,他不肯放棄,於是永明大師就用同事的方法,他也學禪,在禪宗裡面示現大徹大悟,回過頭來專修淨土,念阿彌陀佛,這就是同事的方法。這個樣子,他勸學禪的人,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,大家沒有話說。如果他不是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,要勸人念佛求生淨土,有人就會毀謗他,不能相信。所以他在禪宗裡頭徹悟之後,這才專修淨土,提倡禪淨雙修,「有禪有淨土,猶如戴角虎」。這個話是勸人的,後人不了解祖師的用意,到現在有人說禪淨雙修,他要作戴角虎。他不知道祖師那個話,是看學禪不能成就,用這個方法勸他回頭,你要專修淨土,那什麼話都沒得說,你走的路正確了;意思就是說,你禪的那條路走不通,淨或許還有成就。由此可知,黃念祖這種方法,也就是說你密不能成就,你依靠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要解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淨土還有分。一定要懂得祖師大德,他說法用意之所在,絕不是教你學兩個法門,絕不是教你學三個法門,現在還有禪淨密三修,你說糟不糟?所以一定要明瞭這個道理。
我在世界各地,專門提倡《無量壽經》,依一部經。黃老居士在北京,也給他們學生說過,他說:「淨空法師這個作法,一定有他的道理。」我在北京,聽他的學生告訴我,他說他一定有他的用意,是什麼用意、什麼道理,他沒說出來。專修,一門深入,最契合現在人的根性。就是修淨宗,淨宗是五經一論,黃老居士在五經裡面提出三種,都是淨土經典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要解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。我現在提倡一門,這一門你要真正搞通、搞清楚、搞明白,足夠了,「一即一切」,其餘全都包括在這裡面。但是這一部經,你要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。難得這一次有這個機會,我們做一次細講,這次細講,諸位就曉得字字句句,不但是包括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都在其中。
時代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,在這個大世紀裡面,我們的生活比過去更忙碌、更緊張,不但精神生活緊張,物質生活跟著也緊張,哪有時間去學許多法門?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,我們所學習的東西、依靠的東西愈少愈好,講到精簡,更適合這個時代人根性。從精簡來講,可以說一切經裡面,無過於《無量壽經》,有比《無量壽經》更簡單的《阿彌陀經》,但是《阿彌陀經》表面看起來是淺,意思實在太深,懂的人太少了。特別是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從《彌陀經》裡面建立信願很難,為什麼?很多人認為是神話故事,小品文學,很難起信心。蕅益、蓮池這一解釋,才知道《阿彌陀經》深。很多人認為《彌陀經》不難懂,《要解》太難了,《疏鈔》太難懂了,看註反而看不懂,看經好像懂,其實經根本沒懂,這是難度。
《無量壽經》,說老實話,你就是不看註解,真的也能夠懂得,真能得利益。依照經典上講的這些教訓,你真能夠去做,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你解得淺你行淺,你解得深你行深,都能得利益,真正是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這是這部經的好處。分量適中,不太長也不太短,真是難得。夏蓮居絕不是普通人,這個人也是佛菩薩再來。古人有鑒於此,曾經做過幾次的會集都不理想,可以說都有缺陷,到夏老這個本子出現,才真正是一部集五種原譯本大成的本子出現。這個本子出來的時候,印光大師已經往生了,他老人家沒見到。他對於王龍舒的本子有批評,對於魏默深的本子也有批評,彭際清的節校本那就不必說,它不是一個完整的本子。印祖如果看到這個會集本,必然點頭,這個本子會集得的確實好。
我們宣揚這個本子,也遇到很大的阻力。有很多法師批評我,說我觀念有錯誤,這個本子是居士會集的,居士總是矮了半截;可是《大藏經》上,居士翻經也不少,《大藏經》上都有。以為一出家,穿上這一身衣服就是高高在上,不穿這個衣服還不貢高我慢,衣服一穿就覺得是比人家高出太多了,這是錯誤,這是煩惱起現行。會集,第一個會集是王龍舒居士,為什麼不批評他?王居士的會集本入了藏,這是一個大事情。古時候你的著作能入藏,就是你已經獲得當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們,大家都肯定、大家都同意,認為你說得不錯,是正知正見。你所說的契合佛心才能入藏,所以入藏是個高度的標準。王龍舒自己本人,念佛的功夫不錯,站著往生。如果他會集是一個大的錯誤,怎麼可能站著往生?古聖先賢已經給我們做出榜樣、做出模範。
夏老不是等閒人物,我有一年在邁阿密,就是講《認識佛教》。那一次我是在美國東岸,從紐約、DC,一直在幾個城市講下來,統統是講《地藏經》大意。最後一站是邁阿密,那是曾憲煒居士接待我,曾居士翻譯的能力很強,我一看聽眾裡面有不少美國人,所以我臨時跟曾居士商量換題目,講「認識佛教」,由他來翻譯,主要是對外國人。《認識佛教》流通已經很廣,依照錄音帶已經寫成文字,這也是隨順機緣,我們換成這個題目。這說明佛法是活潑的,不是呆板的,我們也要觀機,隨機應變。這一篇講演也出乎我們意料之外,流通很廣,現在英文的譯本已經完成了,前天李文華居士告訴我,淨宗學會已經決定印一萬冊。因為新加坡一般知識分子,受英語教育的人還是佔多數,便利於他們了解佛教究竟說的是什麼,不至於再發生誤會。
說實在話,這些我們都是從大乘佛法裡面學得來的,也觀察這個時代,底下一個世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。《華嚴經》是多少年來,許多法師、居士來找我,希望我開講這部經,這部經過去在台北講過,沒有講完,前前後後我計算一下有十七年,但是因為常出國,這一出國就耽誤了,只講到「十迴向品」。所以很不容易,這部大經分量這麼大,需要很長的時間,只有長住在一個地方才有可能講這部經,這次有這個緣分到新加坡來,我們比較安定,說這部經主要的目的,是幫助後學,提供他一個參考資料。而這部經,對於現代社會有很大的幫助,這個社會是動亂不安的社會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給我們展現是個非常和睦,彼此互助互愛的社會。今天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信仰、不同的學術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生活方式,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,如何能夠互愛互重、互助合作,正是要向《華嚴經》學習的。
所以我在澳洲參加「世界宗教和平組織」,他們一共有三十多個宗教集合在一起,都是討論這個問題。大家都意識到,衝突、戰爭給人們帶來痛苦,帶來災難,要怎樣才能夠化解。我在會上聽到有位天主教的神父,很感慨的向我們報告,他期望我們每一個宗教,對於信徒傳教的時候,不要攻擊別的宗教,這個理念就很好。輪到我說話的時候,我就說:「我們不但不能攻擊其他宗教,一定要讚歎別的宗教,要幫助別的宗教,這是《華嚴經》的落實。」我告訴他們:「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法法都是平等的,佛教第一,基督教也第一,天主教也第一,大家都第一,這就擺平了,平等了,平等真法界。」所以《華嚴經》沒有第二,佛法裡都沒有第二,你在《楞嚴經》看到二十五圓通,二十五位菩薩都說他自己法門第一,沒有第二的。第一就對了,第二就錯了,佛經是第一,《聖經》也第一,天主教《玫瑰經》也第一,回教的《古蘭經》也第一,大家都第一,這樣才能夠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。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還是一家人,現在人講地球村,我們是地球村的村民,我們是同一個村莊的人,要共同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,這才是我們大家希望的目標,所以現在許許多多宗教家能夠攜手合作。
澳洲政府提倡建立一個多元文化活動中心,實際就是各種不同宗教大家在一起活動,建一個活動中心。這個活動中心設立在一個學校裡面,土地是學校的,格麗菲斯大學,學校在布里斯本。主持這樁事情是昆士蘭多元文化處的處長,從前他是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,現在升官了,現在大概是多元文化這個工作。他來告訴我說:「你對這個事情一定很有興趣。」就拉著我到學校,去參觀他們正在籌畫的這個事情。我就問他說:「你這個活動中心籌建經費要多少?」他告訴我:「建築這個中心,大概需要一百三十萬,裡面再一些設備,預計大概要兩百萬澳幣。」澳幣跟新加坡幣差不多,我聽了之後,當時就送他十萬元,他就呆住了,這第一筆捐款,好預兆!我們在學布施、愛語、利行,馬上就要做。我真的支持他,我們希望是宗教能團結,宗教能和睦相處。
我們知道團結族群,團結不同的文化,我想了很久,政治做不到,武力也做不到,武力打來打去,只是結仇恨而已,解決不了問題。縱然你把人家一個國家滅掉了,如果他這個族人還有一個人,他都會報仇。所以我們看了清朝歷史,清朝初年,好像是努爾哈赤的時代,把葉赫氏消滅掉,那也是個族。葉赫氏的酋長,在臨死的時候發了狠誓,我這個族裡頭將來剩一個女人,我也要報仇。慈禧太后就是葉赫氏,真是他一個族裡頭,一個女人也要把他國家滅掉,慈禧太后是報仇來的。這就說明用武力不能解決問題,武力結了深仇大恨,遇到機緣的時候一定會報復。現在人不知道因緣果報,不知道果報通三世。經濟不能解決問題,現在大家都一味搞經濟,搞成世界上到處恐慌,經濟會帶來災難,解決不了這個問題。科技也解決不了問題。
真正能解決問題,我在大會上,就是諸位宗教領袖們團結起來,我說只能靠「宗教教育」這一樁事情。所以我見到這些宗教領袖們,我都合掌恭敬稱「諸位菩薩」,真的菩薩。基督教我稱他牧師菩薩,天主教我稱他神父菩薩,我個個都稱菩薩,菩薩是救世救人,只有靠你們。他們也很感慨說:「我們有心,也在想研究。」我就跟他們講:「你們今天所想的不能落實,原因在哪裡?你們有宗,沒有教。」他們聽了也點頭,也同意我這個講法。我說:「你有宗,還要有教化、教學。」我說:「今天我在這裡搞的是佛教教育,你們基督教搞基督教育,天主教育。如果不能落實在教育上,不能把你信徒用教學的方法喚醒,這個世間災難不能化解,眾生不能得救,所以唯一的辦法是靠教學。」
那天開完會的時候,我在講演當中就建議:第一個要強化組織,這是個世界性的組織,宗教和平組織。第二個要籌募基金,你要沒有基金不能辦事,一定要有基金會。第三個我們要辦一個多元文化大學,培養師資。這個學校是各個宗教的傳教師都在這裡培訓,使我們將來無論傳哪個教,我們基本的觀念和終極的目標是一個,就是「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人們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」。我們有這個目標,不管你是哪個宗教,你依靠哪個經,我們都要歸結到這個目標、方向。怎樣落實?到最後我們必須有一個自己的衛星廣播公司,我們每一個宗教的宗教師,每一天在這個電台上講經說法,把我們的理念傳播到全世界,送到每一個信徒家裡面,讓他們學自己這個宗教,也能夠接觸其他宗教,彼此互相了解、互相認識,這當中誤會就會化解、矛盾就會化解、衝突就會化解,和平就會實現,安定就落實了。這是我在會議的時候給他們的建議,我們一定要向這個方向去努力。
澳洲對於老人福利做得很好,這是我們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都不能跟澳洲人比,但是同樣的缺乏精神生活,我們彌陀村的構想就從這裡來的。彌陀村是我在八三年在舊金山,甘老居士那個老人公寓裡面得到的一點啟示。我在那裡講了一個星期,我想二十一世紀的道場,應當是老人公寓,我們教學的對象應該是退休的人。年輕人只給他一個概念,佛教是什麼,讓他認清楚;退休之後,好好的念佛、學佛。所以往後道場,不再是寺院庵堂,應該就是老人福利中心。那是打一個妄想,沒想到此地李木源聽到,他很認真,他要真幹,這個很難得!我說:「你真幹,我就幫助你;你不幹,我就去遊方,我就很自在了。」他要真幹,他要把這個理想落實。
我說,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辦有養老院跟孤兒院,一般人辦養老院,都有一個現實的觀念,老人養在那裡,以後就老死,所以他們講是無希望工程,老人叫無希望工程,叫人聽到都很難受。可是我告訴他說:「養老院是最有希望的工程。」為什麼?這是終點的轉換站,一定要達到他宗教的目標。基督教與天主教,你們的目標在天堂,這些老人在你的老人院,你一定要幫助他升天堂,他要不能升天堂,你們罪過就重了。佛教辦彌陀村,一定要幫助他往生淨土,這是最有希望的工程,這是我們講的轉凡成聖。我們不僅是養他的身,還要提升他的精神生活,每一天給他講道,跟他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跟他說明天上、人間這些事實真相,讓這些退休老人都清楚、都明瞭,他就會認真選擇,認真努力修學,幫助他達到我們宗教理想的目標。所以這是最有希望的工程,哪裡是無希望工程?我們要認真努力的去做,我們全心全力協助李居士,落實此地的彌陀村。
這次參加澳洲宗教會議,會議是在雪梨舉行。我到雪梨去,偶然聽到那邊也建一個老人退休村,而且我聽說澳洲政府同意,這個老人退休村是個小型的,將來裡面收容大概只有六、七十個人,可以完全收容華人,可以在裡面設佛堂,而且也同意全部素食。他們來跟我說,這個太難得了,在別的國家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,可能也是第一個。第一個影響就很大,它開例子,有這麼一個例子,以後其他地區就可以要求政府這麼做,人家有例可援。所以我對於這個小型的彌陀村,我就全力幫助它,希望它很快就能建好,能夠實現。我們真正去幹,真正幫助人。
所以佛在此地講的四悉檀、四攝法,我們決定不能放鬆,要很認真去學習。這一套東西學會了,你弘法的法緣自然就殊勝,你也很會做人,你的人緣就好了,你到什麼地方都會受人歡迎。學會做人,學會交際,人與人建立關係,佛經裡頭真的是最高明。世尊在無限的時空當中,運用這些方法,得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愛戴,這方法正確,不能不學。我學了一點點,所以你看我到處法緣這樣殊勝,但還要繼續努力。
好,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