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12月啟講。
我們看的註解,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,法名靈椉。綸貫內容,包含天臺家五重玄義,內容更豐富。發大心,修大行,感大果,裂大網,歸大處。這是地藏本願之法,修學最好的綱領。菩提心不發,決定不能成就。心量小,修六度萬行是小行,心量大,修三皈五戒是大行。由此可知,大小不在行,不在果,也不在處,純粹在大心。
地藏經玄義 (第十九集) 1998/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4-014-0019
請掀開經本,《地藏經》綸貫第十七面倒數第二行:
【天台依諸大乘經,立四種三昧,修十乘觀法。直就陰心,顯三千法,即從行觀義。】
四種三昧給諸位介紹過。這個地方提到『十乘觀法』,也得要將這個名詞做一個簡單的介紹,我們將《教乘法數》裡面這一段,影印出來分給同學們。這是天台的止觀,也是天台家修行方法的綱領,它分十條。這十條,對於修行人都有很大的幫助,即使念佛人也不例外。十條裡面可以分為三段,針對上中下三等根機。
第一、『觀不思議境』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看到,這一部《地藏經》五重玄義裡面,青蓮法師都給它加上「不思議」,說明這一部經跟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沒有兩樣。在這一段「總示觀法」,實在講決定不能缺少,如果缺少這一段,前面五重玄義加的「不思議」,一定會引起別人懷疑。這個經自古以來都列在方等部裡,方等部是大乘入門,怎麼能夠與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相提並論?在觀法裡面,就是修行總綱領、總原則,既然跟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沒有兩樣,當然這是屬於不思議境界,對於前面說的五重玄義,我們才能夠相信,才不至於疑惑。止觀裡面,第一條是對上根利智;換句話說,中下根性的人做不到。底下有個簡單的解釋:
『一念具足三千性相,百界千如,此境即空即假即中。』
「觀」,就是現代人講的看法、想法,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看法,在哲學裡面稱為人生觀、宇宙觀。你的看法是不是正確,是不是事實真相?如果你所看的確實是事實真相,你觀念是正確的,是佛家講的「正知正見」。如果你的看法、想法,跟事實真相是相違背,在佛法叫「邪知邪見」。邪知邪見是你看錯了,你想錯了。事實是什麼?事實是一念自性。這個地方的一念,諸位要曉得,一念就是自性,一念就是真心,一念就是真如,二念就迷了,二念就變成阿賴耶識。諸位要曉得,一念是真心,二念就是妄心,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,諸佛菩薩永遠保持一念,凡夫一念才起來,立刻就墮到二念,所謂的是三心二意,落在三心二意裡頭。三心是什麼?阿賴耶、末那、意識,這叫三心。二意就是指末那、意識,末那是意根,第六是意識。落得太快了!
一切眾生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都是一念,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所以佛成佛的時候,為什麼說大地眾生同成佛道,就是這個道理。我們以人來做比喻,六根接觸六塵,第一念不是真心嗎?第一念跟諸佛如來的正知正見沒有絲毫差別,可惜的就是第一念才起來,立刻就變成第二念,錯就錯在這裡,這個速度太快了,幾乎跟第一念同時起來,就落到第二念。第二念是什麼?分別、執著、妄想。第一念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能夠保持一念,這個人就是佛,就是法身大士。保不住,立刻墮落在二念裡面,墮落在三心二意裡面,這個人就是凡夫,凡聖的差別在此地。一念就住一真法界,三心二意就住十法界,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懂得。
「一念具足三千性相」,三千性相怎麼講法?這是《法華經》上講十法界、講十如是,這個在此地不必多說。十法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,而且每一個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,每一個法界有十如是,所以叫「百界千如」。再從時間上說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講千如,過去一千,現在一千,未來一千。「三千性相,百界千如」,這兩句話代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事萬物,把這些道理、現相、作用全部都包括在其中,一樣也沒有漏掉,這是性相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也是這兩句的意思,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大家好懂。
這個境界,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。從體上講是空的,《金剛經》給我們說得好,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大家知道三心不可得。這是說能現的不可得,所現的是現相,相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虛妄就是假的。《金剛經》末後偈頌裡面告訴我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那就是假的,相是假的,性是空的,你要認識清楚。曉得性是空的,性不可得,曉得相是假的,相不可得,你的心就定下來,妄想分別執著再不會生起了。為什麼會有妄想分別執著?不了解事實真相,以為我真能得到,以為這些相真正是為我所得,這是絕大錯誤的看法想法,你能得到什麼?
中觀是什麼?中觀是講作用,雖然相是假的,但是並不是沒有相,有相就有作用。真正明白人、真正覺悟的人,他用中。這個中,就是佛家講的中道,中道才是第一義。儒家也懂得,佛法沒傳到中國來,中國古聖先賢也知道用中。什麼是中?給諸位說,平等是中,稍稍有一點偏差,有輕重之分就不是中,像天平一樣,稍有一點偏就不中了。「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」,就是中道,一絲毫偏差都沒有。諸位能體會得到嗎?真誠是中道,清淨平等覺是中道,諸位想想看,古人所謂是「不誠無物」,不誠就有偏差,不清淨一定有偏差,不平等一定有偏差,偏差就不是中道。怎樣用中?我們能夠保持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就是用中。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給諸位說就是一念,一念是用中。所以這十個字五句是一樁事情,你要把這五個分開,你就不是用中,你就不是一念。
這個地方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念,盡虛空遍法界是用中。為什麼你要用中?道理就是體是空的,相是假的。今天眾生,包括我們自己,為什麼會胡思亂想,為什麼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這麼堅固?妄想執著不能捨棄,還要這樣堅固下去,在佛法裡無論修什麼樣的大功德,實際上都是六道的有漏福報。什麼叫功德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所修的一切福都變成功德。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,功德就沒有分,這是跟大家講真話。一般人都是修福,哪裡有功?什麼時候分別執著少了,心地清淨了,那叫功德。如果還是雜念紛飛,妄想不斷,你想想你的功在哪裡?
我們講一個最淺顯的例子,持戒有功,禪定是德,修定有功,開慧是德。你持戒不能得定,你修定不能開慧,都不是功德。不是功德就變成福德,持戒得人天福報,修定得色界、無色界的果報,都變成福德邊事,不是功德。功德能了生死、能出三界,福德不行。六祖在《壇經》說:「此事福不能救」,此事是指什麼?生死大事,修福不能救。何況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?我們今天連福都沒有修,簡直就是天天造罪業,妄想分別執著這麼嚴重,所以連福德都沒有。我們要認識清楚,要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從早到晚幹的是什麼?我們將來的前途果報在哪裡?自己冷靜去思惟就清楚、明白,還需要人告訴你,還需要向人請教嗎?
真正覺悟的人就老實了,什麼叫老實?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處事待人接物不再分別執著,不再想,也不再說,他的心定了,這是功德。心定的人就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在恆順、隨喜裡面成就自己的清淨心,成就自己不污染。恆順眾生,這裡頭沒有分別執著,這叫恆順。沒有分別執著是在內心裡講,事上還是有分別執著,要知道這個時候,分別即是無分別,執著即是無執著,因為分別執著是順眾生,不是自己,自己確實沒有分別執著。這就是永嘉講的「分別亦非意」,他沒有落在意識,他分別執著是一念。我們分別執著是二念、三念,是從三心二意裡面起分別執著,這個麻煩。人家是一念裡面的分別執著,那是隨順眾生,這個人是佛,這個人是菩薩。
這些道理,在這些大乘經裡面,我們最近共同學習的《華嚴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都講得很多。《華嚴經》往後,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還要重複無數遍,要說得深、說得廣。佛菩薩無非是希望我們能夠回頭,能夠覺悟,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契入這個境界;這個境界,就是清涼大師說的無障礙的境界,就是不思議的境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由此可知,所有一切障礙從哪裡生出來?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生的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就事事無礙。無礙就是大自在,大家《心經》都念得很熟,《般若心經》第一句是「觀自在菩薩」,他為什麼得大自在?就是他能「觀不思議境」,他能永遠保持一念,所以他得大自在,大自在是如來果地上的受用。方東美先生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最高的享受就是得大自在,這是圓教的佛果。上根人一聞徹悟,他就入這個境界;換句話說,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,立刻就轉過來。這一轉,跟諸佛如來、跟法身大士無二無別,這叫圓頓大法。
我們能不能轉得過來?完全在自己。我們自己曉得,我們不是上根人,我們是中下根人。但是上根根性是可以培養的,培養的方法,就是一乘了義的大經不斷的薰修。薰是理論上的薰習,糾正我們錯誤的觀念;修是行持上的相應,以佛陀在經典上講的一些方法與境界努力去做,希望把它做到,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,做到百分之一、百分之二也好。總而言之,一定要發心去做,天天去做,年年去做,鍥而不捨,這樣不知不覺境界就轉了,就提升自己。不從觀念上做轉變,從行持上做轉變,那就難了,那就所謂是「可望而不可及」。這個關鍵,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能不能克服?凡夫長劫輪迴,修行不能證果,第一個原因就是不能克服自己,沒有克己的功夫,所以失敗了。
我們真正想做克己的功夫,從哪裡下手?諸位自己好好去想想。從不打妄想做起,從不說話做起,決定有效果;多說一句話不如少說一句話,少說一句話不如不說話。佛家修行為什麼講求止語?你看念佛堂「止語」,禪堂「止語」,這是諸位常見的。講堂雖然不掛止語牌子,也是以盡量不說話為妙。說話是發問,有疑一定要問,世尊當年講經說法,大半都是解答學生的疑問,解答聽眾的疑問。除了發問,沒有廢話,除了研究討論,也沒有多話,這個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,這叫道心。我們凡夫難,難是對這個有意見,對那個也有意見,意見特別多,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是即空即假即中,不曉得事實真相,意見就一大堆,意見永遠不能斷。
諸佛如來在一起,千年、萬年、無量劫,沒有一句話好說。諸佛跟諸佛見面,禪宗裡頭有個形容詞,「口掛牆壁」,沒事了。凡夫跟凡夫的意見,千年萬世都扯不清,原因是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什麼是用中,你要搞清楚,如果你要把中跟兩邊對立起來,從兩面多了一個中,那個中還是邊。「空有」是兩邊,「中道」跟「空有」兩邊對立又變成一邊,還不是中。中是一念,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是中,唯有上根人才會用中。如果說跟空有兩邊對立的中,我們都會用。我們用了還出毛病,為什麼?誤會了,那不是中,還是邊。
我們再看第二條。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,這五條是中根人所修的,對我們來講方便,我們有下手之處,前面這一條確實我們沒有下手之處。這十句是修行的總綱領,也就是建立正確人生觀、宇宙觀的綱目。
第二、『真正發菩提心』。天台大師在發菩提心上加個「真正」,這是什麼意思?知道我們發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,只嘴皮上發的菩提心,其實與菩提心完全不相干。這一條要緊,《無量壽經》教給我們,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「三輩往生」這一品裡面告訴我們,上品、中品、下品第一個條件都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也就是說,從上上品到下下品的第一個條件,不發菩提心,你有一向專念,還是不能往生。我們才知道發菩提心是多麼重要,我們每天念佛,對發菩提心疏忽了。什麼叫菩提心?這個地方講四弘誓願,沒錯,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。什麼是真正發菩提心?這裡給我們講的是「無作」。為什麼無作才是真正的菩提心?無作是從一念真心裡面發的,沒有作意。作意是什麼?刻意去求,那就錯了。無作是自自然然的,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。從三心二意裡面發心,那都是有作,不是無作;從一念自性裡面發出來的,那是無作。
『依上妙境,發無作四弘誓願,愍己愍他,上求下化。』這種人為什麼他不是上根,是中根?他的分別執著沒斷,也依上面所說的妙境,就是說大乘法、一乘圓頓大法他聽了很多,時常受大法的薰習,可是妄想分別執著習氣難斷,他懂得,他不是不懂。菩提心是什麼?悲憫一切眾生,虛空法界這一切迷失自性的眾生,都在搞六道輪迴,我們自己也是如此。六道裡的眾生可憐,所以憐憫自己,憐憫一切眾生,要度自己,也要幫助一切眾生,這才上求下化。我們求佛道,修學佛道,為什麼?為自己永脫輪迴,高超十法界,為的是這個。還得要幫助輪迴當中這一切眾生,也要跟自己一樣出離、高超,真有這個心。
輪迴從哪裡來的?你要知道,輪迴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,是這麼來的。這是前面講的「三千性相,百界千如」,這個複雜的現象,你要曉得根源是什麼?具足妄想分別執著,這三樣東西都具足,六道輪迴就出現了。這三條就是佛法所說的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妄想是無明煩惱,是從這裡變現出來的。你只要離開一切執著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,輪迴就沒有了;再能夠於一切法不分別,十法界沒有了;妄想斷掉,你就超越四十一個階級,《華嚴經》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你超越了,你就證得圓滿的佛果。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然後自己這才真的恍然大悟,要不肯捨棄執著,就決定脫不了輪迴。為什麼你會有分別執著?不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相,能得的心、所得的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,不曉得事實真相。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,能得的是假的,所得的也是假的,能得之心、所得之法統統不可得。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,不可得當中還要想得到,還要堅固執著,還要永恆的保持,哪有這回事情?純屬妄想。真正參透,真正明白了,再不打妄想,再也不分別,再也不執著,你才會懂得用中,中是成就功德。這個理很深,事非常廣,事繁多,廣大而沒有邊際。
真的菩提心生起了,菩提心是覺悟的心,就真正覺悟了,在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現在講的不分族類、不分宗教,一切眾生要平等得度。佛教給我們,要以清淨心、平等心對一切眾生,宗教裡面講的上帝亦復如是。上帝愛世人,也是平等心,也是清淨心,也沒有分別族群,也沒有分別不同種類。中國人常說神,神的定義是:「公平正直謂之神」,大公無私這是神。在佛法裡面講的天神,都具備「慈悲喜捨」四無量心,這才能生天。修行十善業道,他的心是慈悲喜捨,他的行是上品十善,這是生天的條件。佛經上也說,天神對人有獎懲,世間人作善,神有賞賜,世間人作惡,神有懲罰。諸位要曉得,賞罰都是從愛心裡面生的,就像一個慈母對待兒女,兒女做好事,誇獎他幾句,兒女做壞事也要懲罰他,賞賜他是愛他,罰他也是愛他。為什麼別的小孩做壞事就不管?
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不能把意思錯解了,要深入去思惟,冷靜去觀察,神愛世人,決定沒有分別執著。賞罰,接你到天堂,或者把你送到地獄,都是一番愛心。地獄讓你受折磨,讓你悔過,讓你自新,不是說墮到地獄永不翻身,沒這個道理;地獄受罪的時間再長,也能夠受完。實在講,佛法裡講得很清楚,墮地獄的時劫長短,是在你能不能改過自新回頭。你早一天覺悟,懺悔回頭了,就出來了;還不知道後悔,還不知道覺悟,在地獄再多受幾次罪,幾時覺悟過來,幾時就離開。這是慈悲,這是大愛,這才通情達理,我們才知道天神真正值得我們尊敬。佛教導學生,大年初一第一天供天,道理就在此地,他值得我們尊敬。
度眾生的願要發,為什麼?這是我們修行證果的動力,它在推動。學佛的人,對世間名利、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都捨棄了,什麼力量在推動他?就是願力。世間人為什麼拚命去工作?有利可圖,有名位可得,他才拚命去幹。如果說你去工作,沒有利可得,沒有名可得,你還會去幹嗎?不幹了,人就懈怠懶惰了。佛菩薩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統統都捨掉,為什麼還在拚命去幹?世間人看到說,這是傻瓜,這麼傻!佛菩薩都是傻瓜。殊不知他推動的動力是願力,就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個眾生包括自己。之後才落實到三樁大事:第一樁是斷煩惱,第二樁是求學問,第三樁是轉凡成聖,這是佛法三個目標。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就是轉惡為善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就是轉迷成悟,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就是轉凡成聖。要達到這三個目標,除了願力這個大動力之外,還有什麼力量能夠推動?
你今天不能斷煩惱,抵不過煩惱習氣,你不肯學法門,懈怠懶散,都是沒有第一願。真正發這個第一願,你還敢不去做嗎?我們自己早一天成就,眾生就早一天離苦,早一天享福;我們自己遲一天成就,就是讓一切眾生多受一天罪。不是為自己,為自己可以懈怠、可以懶散、可以不幹,為一切眾生,你看芸芸眾生這麼苦,他們離苦得樂靠誰?靠發菩提心的這個人。這個人是他們真正的依靠,這個人是他們真正的救主,發菩提心就是發心要作救世主。救度一切世間的災難,我們說得很多,唯有教學,其他的方法都沒有辦法達到。佛菩薩專心從事於教學的工作,做一個義務的社會教育家,生生世世無量劫中從事社會教育工作,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。這一句話含義很深,一切諸佛菩薩都「作斯示現」,為什麼?如果一享受權利,就很容易墮落。
佛在滅度之前,教誡後人要「以戒為師」、「以苦為師」。釋迦牟尼佛一生做到了,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,他不是只是口頭說說教我們,他自己一生沒有過失,這就是持戒。一生過著最低水平的生活,以苦為師,從來沒有想到把自己物質生活提高一層,希望大地一切眾生生活過得幸福美滿,自己過得去就行了,眾生才肯聽他的調教,才從內心裡面佩服他、尊敬他、讚歎他,不能不向他學習。如果釋迦牟尼佛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,身上都掛滿了珠寶,珠光寶氣,誰還會跟他學?我們看到現在畫的佛像、塑像的佛搞得滿身瓔珞,珠光寶氣,那是我們對他尊敬,實際上他不是這樣。世尊一生是個苦行僧,那一種生活我們過不了,三衣一缽,天天去乞食,在這裡面修清淨平等覺,人家供養什麼吃什麼,決定沒有分別。
《安世高傳記》裡面,[共+阝]亭湖龍王是安世高前世的同學。那個同學在世的時候是出家人,「明經好施」。明經是教理通達,所以他有智慧;好施是喜歡布施,他修福,所以他作龍王。那個龍王很靈驗,真是有人去拜他。
有求必應,他那個靈驗是智慧;福報很大,周圍一千里的人沒有不去拜的,這是好施。為什麼會墮到龍王?就是托缽的時候,也不是天天如此,偶爾一次、兩次,人家供養的飯不好吃,心裡有一念難過,「我是這麼好的修行人,今天托這個東西」,就這一念不自在,落到神道。他是有學問、有修養的人,不會表現在形色上,心裡有一點不高興,形色上沒有,就落在畜生道。那個龍王是大的蛇身。你們想想看,我們跟他比一比,他落在神道,我們落在哪一道?我們不高興就發脾氣了,人家不高興不露聲色,就落在這一道,所以自己好好想想,我們的前途如何?
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給我們做好榜樣,我們到底要怎麼學法?天天講學佛,甚至於出家了,天人師了,哪個人見到你不喊你一聲法師?師是師範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喊你「師」,你就要想到這兩句話。你不能做眾生的表率,不能做社會大眾的模範,喊你這一句話,你心裡是什麼滋味?有沒有警覺,有沒有懺悔,有沒有認真修學?人家天天喊我們法師,喊得我們心驚肉跳,唯恐名實不符,名實不符就要墮落。我們比不上[共+阝]亭湖的龍王,我們的德學不如他,他做湖的龍王,我們將來墮落到哪裡去?念佛還想往生,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!李炳老常講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二、三人而已,我們就是那二、三人,你真有把握嗎?要真修,要真幹!夏蓮居老居士,在《淨語》裡面一再的呼籲,要我們「真幹」!
所以斷煩惱為誰?為一切苦難眾生,為自己無量劫來在輪迴裡受這個屈辱,發一個狠心斷煩惱,不再搞六道輪迴。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,學法門成就自己的學問,有德行、有學問、有智慧才能度眾生,才能度自己。我們今天幹斷煩惱、學法門這個事情都來不及,時間都不夠用,還有什麼時間去打妄想、去說閒話、去搞是非?那就是真正不想出離生死,真正不想脫離六道,還是希望搞六道輪迴,還是希望墮三惡道,不是這個意思嗎?這事情不是表明在眼前嗎?你往哪裡去,看你的心行,不在你的口說。口說得再好,說得天花亂墜,無濟於事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我們怎能不警覺?
為什麼一定要轉凡成聖,要作佛?如果不作佛,不能夠度盡眾生。這個盡是講什麼?各種不同的族類。也就是說你是等覺菩薩,你可以度十地以下的眾生,等覺你度不了。你是十地菩薩,你就不能度十地菩薩,你只能度三賢菩薩。你要想普度,一切眾生都度,上包括等覺,下至阿鼻地獄眾生,你一定要成佛道。為什麼要努力修學圓成佛道?就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,實現你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的大願,這個願才真正落實,不成佛就不能落實。為這個事情上求下化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上求下化是同時,這是菩薩;不但大乘同時,小乘聖者根利的也是同時,但根鈍的,他是先成就自己再幫助別人。大乘菩薩決定是同時的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,自他不二,性相一如。第一句說「依上妙境」,就是講這樁事情。
第三條講『善巧安心止觀』。「巧』是說方法,方法很巧妙;「善」是如理,這個方法很巧妙,又不違背事實真相,這叫善。「善巧」對什麼說的?這個心安在止觀上。這個意思,底下簡單解釋:
『體前妙理,恆常寂然,名為定。寂而常照,名為慧。』「體」是體會,前面這個道理真的明白了。這個道理,就是前面「真正發菩提心」的道理,真懂了,真明白了。「恆常寂然,名為定。寂而常照,名為慧。」菩提心真正發了,他修什麼?修定慧。他這個修學,一切時、一切處,永遠不中斷。定就是止,慧就是觀,他那個心安在止觀上,就是不離定慧。什麼叫定?「恆常寂然」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一切境界當中,這個境界有兩種: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,佛家講用境、緣這兩個字,境代表物質環境,緣代表人事環境;一切境緣當中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定,這是真功夫,真修行。這是修行很好的原則,很好的一個綱領,與世尊教學的總原則相應。
世尊這一代教學,總綱領、總原則就是名號。釋迦牟尼,牟尼就是寂靜,心常常是寂靜的。為什麼會寂靜?就是面對一切人事物,都不起心、不動念,都不分別、不執著。別人跟我講也不分別、不執著,但是他講的我也聽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那是慧,我並不是木頭人,我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白,這是慧。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白,又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定功。「定慧等學」,既不偏於定,也不偏於慧,定慧是均等,這叫禪。這個時候,就是真正的幸福,真正的享受,這叫三昧,三昧就是諸佛菩薩正常的享受。我們凡夫受的是什麼?凡夫有「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」五種受,這五種受是不正常的。為什麼說不正常?自性裡頭沒有,一念心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,所以它是假的,是虛妄的,可是我們凡夫就生活在這個裡面,你說多苦!
現在在這個社會,說老實話,只有苦沒有樂,只有憂沒有喜,你說悽慘不悽慘?你要以為你還有點樂,那是什麼?那是吸毒、打嗎啡,刺激一下,以為自己樂,殊不知道苦就在後頭。現在以為樂、以為喜是什麼?造作一切惡業,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,殊不知這種事情幹了之後,就跟吸毒、打嗎啡一樣,後果就是阿鼻地獄。你幹殺、盜、淫以為是樂,哪裡曉得一轉眼就到地獄去,比吸毒、打嗎啡的果報,不曉得要嚴重多少倍。世間人迷惑顛倒,不但沒有能力辨別是非、善惡、邪正,連切身的利害都不能辨別,人愚痴到這種程度,所以他敢造惡業,當果報現前,後悔來不及了。真正修行人,「善巧安心止觀」非常重要,我們如果懂得這個方法,念佛哪有不得一心的道理?我們今天在念佛堂裡,不但一心得不到,功夫成片都得不到,原因是什麼?跟這個恰恰相反,沒有發菩提心,心安在哪裡?安在「苦樂憂喜捨」裡頭,這怎麼行!功夫怎麼能得力!如果真發菩提心,真正把心安在定慧裡面,念佛功夫很容易成就。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