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37集
- 跟大眾相處要放下主觀觀念,要能夠隨順大眾
- 業障一定要懺悔,修學才能有成就
- 誠心誠意念佛號,禮敬、稱讚、供養一切眾生
- 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。當堅持之,無得毀失,無得為妄,增減經法
- 養生之道,身動心不動
- 聽經促成見和同解,幫助我們信心清淨
- 懂不懂沒關係,聽經目的是加強信願
- 經行,散步時念咒誦經,鍛鍊沒有妄想
- 佛法教人回頭是岸,回頭就是向內求不向外
- 為什麼要聽經?因為信裡頭摻雜著疑惑
- 淨念相繼,只存阿彌陀佛的悲智願力
- 佛教,頭一個信自己
- 人生最高享受,念念不離清淨、平等、覺悟
- 永遠保持童真,身體細胞不容易老化
- 佛家對於飲食講求-衛生、衛性、保衛慈悲心
- 天天念佛聽經,天天親近佛菩薩
- 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深到三昧現前,智慧開啟
- 凡是人,皆須愛,教育從這扎根
- 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
- 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是真實智慧
- 平常在生活當中怎樣跟別人往來,佛教給我們「四攝法」
- 施財得財富,盡量去施,決定沒有吝惜,財會源源不斷而來
- 多讀聖賢書,多接觸古人是最有利益的
- 阿彌陀佛在心中替你做主,肯定事情辦得更好
- 佛用什麼東西幫助我們從凡夫達到佛的果位?就是戒、定、慧三學
- 學佛是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
- 孝敬怎麼落實?《弟子規》就是孝敬的落實
- 無論對待哪一種關係的人,都要做到五德仁義禮智信
- 伏煩惱,讀經、聽經、念佛,現前特別管用
- 我們以佛為師,諸天善神會護法
- 跟觀音菩薩學美容,三年五載相隨心轉
- 日常修行六度,學阿彌陀佛樂在其中
- 境隨心轉,心地純淨純善,風水馬上改變
- 供燈代表光明,貢獻慈悲、智慧給一切眾生
- 合掌念十聲佛號,一天九次薰修,真有效果
- 結七念佛,依眾靠眾,大家一起念,佛號就不會忘掉
- 觀世音菩薩用什麼來救苦救難?用教人慈悲。
「四者,懺悔業障」。這是對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修學為什麼沒有成就?就是因為自己有業障。業是不善的起心動念,不善的言語造作,這叫造業。業會產生障礙,障礙我們的善心,障礙我們的善行,障礙我們對於經教的理解,障礙我們修行功夫向上提升,會造成這些障礙,這個業障一定要懺悔。所以佛門裡頭有早課、晚課。我們淨宗成立有二、三十年了,最早是在美國成立的,我們就提出修學的五個科目。這五個科目是:淨業三福,這第一個,第二個是六和敬,第三個是戒定慧三學,第四個是六波羅蜜,第五個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這五個科目。希望我們常常想著,起心動念與這個科目有沒有相違背;如果相違背的就不能想、不能做,如果是相應的我們就應該做、應該去想,用這個標準來修行,來做懺悔的項目。每天早課,我們採取的經文是本經第六品四十八願,希望我們能夠認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能夠理解、能夠向他學習,跟阿彌陀佛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,這早課的目標。晚課是本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一共六品經。這六品經講什麼?講持戒,裡面講的是五戒十善,講得非常詳細。每天晚上反省五戒十善我們有沒有做到,有哪些地方違犯了,應當要把它改掉,後不再造,這叫真修行。
我們學佛六十年來,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都曾經涉獵,最後我們選的這個法門,選的這部經典,做為我們這一生唯一的依靠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現前真修行人,身心健康,這是自己的幸福,家庭美滿,事業順利,幸福圓滿你都能達到。與任何人交往,本著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無往而不利。一門容易得清淨心,清淨心起的作用是智慧,不生煩惱,充滿了智慧。這個就是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學佛,實在講就是被這句話打動了,人生最高的享受,那我們一定要爭取。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,本來對宗教沒興趣,以為這是迷信,不接觸。聽到這句話,聽到他老人家的介紹,才曉得,佛教不是迷信,這裡頭有大學問在,有真實的功德。
節錄自【淨土大經科註】第六十五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