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37集
- 跟大眾相處要放下主觀觀念,要能夠隨順大眾
- 業障一定要懺悔,修學才能有成就
- 誠心誠意念佛號,禮敬、稱讚、供養一切眾生
- 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。當堅持之,無得毀失,無得為妄,增減經法
- 養生之道,身動心不動
- 聽經促成見和同解,幫助我們信心清淨
- 懂不懂沒關係,聽經目的是加強信願
- 經行,散步時念咒誦經,鍛鍊沒有妄想
- 佛法教人回頭是岸,回頭就是向內求不向外
- 為什麼要聽經?因為信裡頭摻雜著疑惑
- 淨念相繼,只存阿彌陀佛的悲智願力
- 佛教,頭一個信自己
- 人生最高享受,念念不離清淨、平等、覺悟
- 永遠保持童真,身體細胞不容易老化
- 佛家對於飲食講求-衛生、衛性、保衛慈悲心
- 天天念佛聽經,天天親近佛菩薩
- 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深到三昧現前,智慧開啟
- 凡是人,皆須愛,教育從這扎根
- 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
- 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是真實智慧
- 平常在生活當中怎樣跟別人往來,佛教給我們「四攝法」
- 施財得財富,盡量去施,決定沒有吝惜,財會源源不斷而來
- 多讀聖賢書,多接觸古人是最有利益的
- 阿彌陀佛在心中替你做主,肯定事情辦得更好
- 佛用什麼東西幫助我們從凡夫達到佛的果位?就是戒、定、慧三學
- 學佛是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
- 孝敬怎麼落實?《弟子規》就是孝敬的落實
- 無論對待哪一種關係的人,都要做到五德仁義禮智信
- 伏煩惱,讀經、聽經、念佛,現前特別管用
- 我們以佛為師,諸天善神會護法
- 跟觀音菩薩學美容,三年五載相隨心轉
- 日常修行六度,學阿彌陀佛樂在其中
- 境隨心轉,心地純淨純善,風水馬上改變
- 供燈代表光明,貢獻慈悲、智慧給一切眾生
- 合掌念十聲佛號,一天九次薰修,真有效果
- 結七念佛,依眾靠眾,大家一起念,佛號就不會忘掉
- 觀世音菩薩用什麼來救苦救難?用教人慈悲。
2024 年 08 月 21 日
五德是五常,無論對待哪一種關係的人,都要做到五德仁義禮智信。頭一個要知道愛人,仁者愛人,愛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《弟子規》末後一句話說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天經地義。為什麼?我們同是人,哪有不相親相愛的道理!所以頭一樁大事,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學習愛人。沒有任何條件的,這是佛菩薩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他沒有條件,對於一切眾生都愛護。所以佛的慈說不盡的,對於植物愛護,對於山河大地愛護,一花一草、一粒沙塵沒有不愛護的,為什麼?同體,它跟我是一體。我愛護我的眼目,我也愛護我的手腳,一體,清淨心、平等心發揮大愛。第二個義,義是行事,行事的總原則就是個義字,義是什麼?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中國人講人情事理面面顧到,這叫義。仁義落實在哪裡?落實在下面三個字,禮、智、信。禮就是規矩、禮節,不過分,也不能不到,把仁義落實在禮上,辦事要有禮貌、禮節。落實在智慧上,這是現在講理智不是感情用事,隨順感情就是煩惱,隨順理智就是智慧,凡事不要用感情,用感情會跟人結怨,用理智。最後一個信,言而有信,信在佛法裡就是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這都屬於信。
節錄自【淨土大經科註】460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