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37集
- 跟大眾相處要放下主觀觀念,要能夠隨順大眾
- 業障一定要懺悔,修學才能有成就
- 誠心誠意念佛號,禮敬、稱讚、供養一切眾生
- 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。當堅持之,無得毀失,無得為妄,增減經法
- 養生之道,身動心不動
- 聽經促成見和同解,幫助我們信心清淨
- 懂不懂沒關係,聽經目的是加強信願
- 經行,散步時念咒誦經,鍛鍊沒有妄想
- 佛法教人回頭是岸,回頭就是向內求不向外
- 為什麼要聽經?因為信裡頭摻雜著疑惑
- 淨念相繼,只存阿彌陀佛的悲智願力
- 佛教,頭一個信自己
- 人生最高享受,念念不離清淨、平等、覺悟
- 永遠保持童真,身體細胞不容易老化
- 佛家對於飲食講求-衛生、衛性、保衛慈悲心
- 天天念佛聽經,天天親近佛菩薩
- 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深到三昧現前,智慧開啟
- 凡是人,皆須愛,教育從這扎根
- 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
- 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是真實智慧
- 平常在生活當中怎樣跟別人往來,佛教給我們「四攝法」
- 施財得財富,盡量去施,決定沒有吝惜,財會源源不斷而來
- 多讀聖賢書,多接觸古人是最有利益的
- 阿彌陀佛在心中替你做主,肯定事情辦得更好
- 佛用什麼東西幫助我們從凡夫達到佛的果位?就是戒、定、慧三學
- 學佛是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
- 孝敬怎麼落實?《弟子規》就是孝敬的落實
- 無論對待哪一種關係的人,都要做到五德仁義禮智信
- 伏煩惱,讀經、聽經、念佛,現前特別管用
- 我們以佛為師,諸天善神會護法
- 跟觀音菩薩學美容,三年五載相隨心轉
- 日常修行六度,學阿彌陀佛樂在其中
- 境隨心轉,心地純淨純善,風水馬上改變
- 供燈代表光明,貢獻慈悲、智慧給一切眾生
- 合掌念十聲佛號,一天九次薰修,真有效果
- 結七念佛,依眾靠眾,大家一起念,佛號就不會忘掉
- 觀世音菩薩用什麼來救苦救難?用教人慈悲。
我們要想作佛,要記住,放下不是身體的放下,身是假的,是心上放下。具體的告訴我們,真心就是自性,自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,自性裡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自性裡頭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自性裡頭沒有動搖。自性是靜的,它不是動的,一動就壞了,就錯了、迷了。一念不覺它就動了,所以假的,全是動的現象。現在科學家發現,整個宇宙是波動形成的,那我們要知道自性不動,惠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。這就是佛法裡頭,無論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都重視禪定,道理就在此地。禪定最主要的一個目的,讓我們恢復不動,不動是真心,說明我們這個動是錯誤的,要定。所以佛家用法輪做標誌,輪是個圓相,就是動中有不動。輪是在動,那個心不動,圓心是不動的,圓動心不動。圓這個相有,那個心沒有,那個心是數學裡頭的點,幾何裡頭的點,那個點是個抽象概念,不可得。你要是那個點,有一點在放大鏡裡頭是個面積,好大一塊。這就是說心不可得,你要找心找不到。它在不在?在,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。那個靜、那個定是動的原始點,沒有那一點就沒有宇宙。那一點沒有形相,就是三種現象都不是,你就找不到了,它不是物質、不是精神,也不是自然現象,它真有,真存在。
所以佛教導我們,佛門也把它落實了,養生之道,身動心不動。拜佛的時候是最容易表現出來的,拜佛五體投地,身在運動,依照拜的方法,每一個關節都運動到,好!真是好運動,但是心不動,這真叫身心健康。心不動生智慧,心動就生煩惱,煩惱跟智慧是同一個體,一個是不動顯出來的,一個是動顯出來的,所以煩惱即菩提。這些都是大乘教裡頭基本的概念,我們不但要有,而且要很熟,為什麼?熟能生巧,這個巧就是熟,你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到它,你會用,身心健康。宗門裡面雖然坐禪,它還有跑香,跑香是快步,也是運動;教下、淨宗經行,般舟三昧經行,經行就是一面走著一面念佛,像散步一樣,它也是運動。所以佛門裡面很多修行方法,你留意去看,它那個動中有定、定中有動。心要定,心不定心就壞了;身要動,身不動身也壞了。懂得這些道理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在修持,讓我們的心保持清淨,清淨平等覺。
節錄自【淨土大經科註】第二0六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