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

    第6集
    2023 年 12 月 18 日

    淨空老和尚於2003年5月22日啟講,2003年7月8日圓滿。

    同學,蓮友,作三時繫念法事,都很歡喜。但是中峰禪師開示,不甚了解,當然就不能隨文入觀,於是希望把儀規講一遍。這個集子,我也每天讀誦。確實就佛法而論,任何一法都能幫助我們成無上道,因為法法圓滿,問題是要懂。將來諸位作三時繫念,最好把這一次講演先聽一遍,之後再作法事,功德更殊勝。

    字體大小:

   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 (第六集)  2003/5/27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20-015-0006

      諸位同學,我們繼續看「繫念法事」,前面持誦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經題六種成就略略的介紹過了。現在我們要看的是「與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俱」,一直到「及釋提桓因等,無量諸天大眾俱」這一段經文。

      這一段經文在蕅益大師科分裡面是「大眾同聞」。這是為後學做示範,目的是希望我們懂得取法於哪一類的示範。這些人給我們做模範,想想自己的根性,從這些大德確實可以能夠勉勵我們自己,認真努力向佛陀學習。

      大眾裡面分三類,第一類是聲聞出家眾,「聲聞居首,出世相故,常隨從故,佛法賴僧傳故」。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(我們這一次的介紹是節錄《要解》),文字不多,含義很深。現在問題,大家都知道佛法在這個時代,衰退到底谷,不能再衰了,再衰下去佛法就滅了。為什麼佛法會變成這個樣子?這「聲聞居首」出了問題。蕅益大師講這三句,我們仔細反省一下,這個三句做到了沒有?

      第一個是「出世相故」。真正出世相,釋迦牟尼佛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對這個世間法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的染著。我們念念染著世間,貪愛世間,這一條沒有做到!怎麼能居首?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的。就大乘教義來講重實質不重形象,但是有實質必有形象。中國古聖先賢常講「誠於中,必定形之於外」。你的思想觀念超越世間,你的行為必然是出世的。

      出世間法從什麼地方顯示?於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沒有絲毫貪戀之心,念念像佛菩薩一樣,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對自己來說是修行,修行是歷事鍊心。我到這個世間來,來鍛鍊鍛鍊,或者是來考驗一下,看看我對這個世間還會不會起心動念,還有沒有妄想執著;來考驗,這是對自己。對大眾,我們要代替佛菩薩接引眾生,把佛菩薩的大慈大悲、善巧方便,從我們的身上落實,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。

      幫助的目的有三,幫助上根人在這一生了生死、出三界,往生淨土、不退成佛,這幫助上根人。幫助中根人,幫助他們破迷開悟,幫助他們提昇境界。幫助下根人種菩提善根。換句話說,不論上、中、下根,我們要如諸佛菩薩一樣,平等利益。在自己來說,理事都平等;在眾生來說,理是平等的,事不平等。事為什麼不平等?各人善根福德因緣不同,道理在此地。出世相!出世相真的是看破放下,自在隨緣,老實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    「常隨從故」,佛陀在世是不離開佛陀,佛到哪裡這些學生們跟到哪裡,常隨眾,不離開的!今天佛不在世了,我們這個常隨怎麼學?常隨經教,常隨佛菩薩聖像。聖像使我們真誠恭敬有所歸向,我們的真誠心,我們的恭敬心從什麼地方生起來?從佛菩薩的形像。我們見到佛像、見到菩薩像,肅然起敬,恭敬禮拜,這是每個佛弟子都做得到。可是怎樣把這一分真誠恭敬的心情,遍及現前一切眾生。換句話說,我們對一切眾生的真誠恭敬,如同對佛菩薩無二無別,這是我們供養佛像、菩薩像真正的義趣。

      這一條裡面,就是常隨最重要的,是「隨順經論的教誨」,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。如果我們不能夠隨從經論教誨,我們就離開佛菩薩了。當年佛的這些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裡面包括什麼?三迦葉他們師徒總共一千人,舍利弗師徒一百人,目犍連師徒也是一百人,這一千二百。耶舍長者子他們有個小的團體五十個人,所以總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。這些人「常隨佛學」,不是跟著佛好玩的。

      他示現什麼?示現放下自己的一切,隨從佛陀教誨,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意思!用我們現在的話,放下我們自己的成見,自己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,一切隨順佛陀教誨;佛教我們怎麼想,教我們怎麼看,教我們怎麼說,教我們怎麼做,這叫做學佛!聲聞眾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
      第三句「佛法賴僧傳故」。佛法確確實實是因為這些出家人,現出世相,現常隨佛學,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。我們常常聽說正法久住,要這樣正法才能久住。如果出家人(這裡講的聲聞),他的心、他的念頭、他的行為都是貪瞋痴慢,好名好利,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,出世相沒有了,讓社會大眾看起來,這個出家人比在家還不如。這是什麼?這是滅佛法,這不是興佛法,這是滅佛法。你再仔細觀察他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,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完全沒有遵守佛菩薩的教誨,佛法怎麼能夠靠他來承傳?佛法就沒有了。

      前天我下山,晚上住在布里斯本淨宗學會。悉尼(雪梨)葛來姆居士帶著澳洲(澳洲有六個州)佛教的代表在淨宗學會開了兩天會。這是各州的佛教代表,在討論成立澳洲佛教會。全澳洲(就是代表這個國家)的佛教組織還沒有,他們在發起,討論章程,在裡面做起草章程的工作。我下山,跟一共九位代表,跟他們大家見見面。其中有一位出家人,我看他穿的是南傳的服裝,提了個問題,他說我們佛教本身不同的宗派,甚至於同一個宗派不同寺院,大家彼此都不相往來,各人搞各人的。他心裡很難過,提出這個問題。

      我告訴他去年我訪問日本,跟日本淨土宗許多道場的方丈住持、重要的領導,我們在一起聚會。第一次聚會是他們歡迎我到日本訪問,第二次聚會是我答謝。我在致詞的時候說過,佛教,大家知道有大乘、有小乘,有顯教、有密教,在中國又有宗門,又有教下。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,宗下面又分派,派裡頭還分系,這種情形,有!不同派系,甚至於同一個派系不是一個道場,確實有這個事情,不相往來。而且犯了很大的毛病,自讚毀他;自己讚歎自己,毀謗別人,這是佛門衰落的原因。

      儘管宗派不相同,但是都是依照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論,作為我們修學的依據。經論都是佛說的,所以確確實實是一家人,親兄弟!我們想一想,這一個父母生了許多兒女,這些兒女彼此不能夠友愛,彼此對立,彼此不往來,我們想一想父母的心多難過!這個家搞成這個樣子,父母寒心,這是大不孝!佛門這麼多宗派彼此互相不往來,互相都是自讚毀他,我們想一想釋迦牟尼佛的心多難過!怎麼對得起佛陀?這是大不敬、大不孝。

      說得不好聽,這不是弘揚佛教,這是在反佛教,反對佛陀在經論上的教誨。佛教給我們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佛教導我們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佛教導我們「仁慈博愛,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,我們想的、說的、做的與這個完全相違背,這是學佛嗎?這不是學佛,這是反佛。佛弟子反對佛陀教誨,這不是打著佛的招牌反對佛!他相信什麼?他相信他自己的煩惱習氣,相信他自己的名聞利養,他相信這個,不相信佛陀教誨。

      這個事情怎麼辦?我跟大家講,從我們本身做起。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,這個時代提倡人權,人權比什麼都高!我們不能夠干涉別人,我們也不能夠批評別人,我們只有檢點自己、改過自新,這些弊病我們自己有沒有?這一點重要。從本身做起!別人自讚毀他,我們要反過來,我們自己謙虛、讚歎別人。別人有九十九樁不善,他還有一樁是善的,我們讚歎他這個一善,九十九樁不善不要去提他,也不要放在心上,修自己的純淨、純善,我們佛法前途才有一線光明。

      我勉勵與會的這些各地來的佛教代表們,我們自己要覺悟,自己要團結。我們要主動去訪問不同的宗派,人與人之間要常常往來,要互相勉勵。他能接受,我們聯手做弘法利生的工作,他不能接受就不要勉強。不但對於佛門不同宗派我們要做,對於世間一切不同的宗教我們也要主動去訪問。

      這個三句「出世相故,常隨從故,佛法賴僧傳故」,我們要把這個理念,真誠恭敬供養世間所有的宗教。希望每個宗教都能夠認真學習它的經典,落實它的經典,把經典的教訓從宗教徒、從神職人員本身發揚光大。這個世界永久的幸福、和平、美滿才真正能落實。

      佛法的教學,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,教我們什麼?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講,教我們明瞭三個事實真相。第一個明瞭人與人的關係;第二個教我們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;第三個教我們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三個明瞭!明瞭之後你就覺悟,不明瞭是迷惑,明瞭就覺悟了。

      覺悟之後,我們這一生就有一個正確的方向,有一個正確的目標,過佛菩薩的生活。那就是以善心善意、善行善言,以淨心淨意、淨行淨語對待一切眾生,對待一切萬物。佛常說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我們真正能夠學習,像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一樣,淨心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。落實在生活裡面,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。一定是這個方向,一定是這個目標。

      聲聞成就自他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。所以這個三句裡面的核心,最重要的是「常隨佛學」。他這個地方「常隨從故」,好!這句話說得好。今天我們一定要隨從佛陀教誨,佛陀的教誨就在經論當中。經論很多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無論你選修哪一部經論都可以,都是一樣的。要緊的是要把經論裡面所說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,這個重要,這我們真的學會了,真的把自己的成見放棄,隨從佛陀教誨。經論裡面佛教我們怎麼生活,怎麼工作,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也完全學習;過佛菩薩的生活,過覺悟的生活,不再迷惑了。

      第二「菩薩居中,相不定故,不常隨故,表中道故」。這個四句要解釋,不能誤會。「相不定」,菩薩現在家相,你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都是菩薩。在《華嚴經》,就是從外表上來看,他們是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以上的。什麼身分?男女老少各行各業。相不定!不是現的出家相,相不定。

      「不常隨故」,不常隨是從形象上講的,他們不像那些聲聞天天跟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。他們常常獨自一個去教化一方,而且非常重視機會教育,那是菩薩!可是諸位要記住,菩薩學習佛菩薩的經論是一分一秒都不放鬆,比起聲聞有過之而無不及。菩薩完全融化,完全落實了。所以菩薩在排班的時候,菩薩居中,「表中道故」。這一點我們要了解。

      聲聞好比是小學生,跟著老師,自己沒有成熟,老師制訂很多規矩,一定要遵守。菩薩是大學生、是研究生,規矩沒有那麼多!為什麼?他有能力自制。小學生沒有能力自制,老師要訂很多規矩來規範他。菩薩這是大學生、研究生,老師不要管他這些細節,他有能力照顧自己。菩薩有能力辨別真妄,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、善惡利害,菩薩有這個能力,他自己曉得趨吉避凶。不像小學生他不知道,老師時時刻刻要照顧他們。菩薩表中道。

      「天人列後」,「及釋提桓因等,無量諸天大眾俱」,他們排在後面。「世間相故」,世俗之人。「凡聖品雜故」,這裡面雖然是世間人,世間人裡面有佛、有菩薩應化在其中。雖然應化在其中,他表演的角色是世間凡眾,所以他還是列在最後。「外護職故」,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做外護,護持佛法,來協助推動佛陀的教育。所以示現的有國王大臣、長者居士,非常熱心來幫助聲聞、幫助菩薩教化大眾。特別是聲聞,因為聲聞是出家相,教化眾生要許許多多的增上緣,這些工作都是外護他們在做。

      現在我們一般的術語講辦活動,辦一個活動,尤其是大型的活動,我們知道需要相當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。一個大型佛法弘法的活動,如果是在一萬人以上的,兩三萬人這樣的場面,我們要想一想要多大的場所。人必定從四面八方而來,交通工具、住宿、飲食,這麼多人不是容易事情!所以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,才能把這個活動辦好。這個活動裡面有哪些人來講演、講經;當然這裡面可能還有大家在一起念佛,什麼人來領眾念佛;肯定也有些人趁這個機會求傳授三皈五戒。

      這些籌備工作,召集義工來擔任接待,各個部門工作的義工,人數不在少數,辦這樣一個大的活動,義工可能就要一兩千人。還要籌募財源,財力物力統統具足,這活動才能辦得成功,辦得圓滿。這些事情是國王大臣、長者居士這些護法他們做的,他們在這個社會上推動佛法的教學,推動弘法利生的事業,我們佛門叫法會,現在人講辦活動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種活動大大小小,時間長短不定,他一生辦了三百多次;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他辦三百多次活動。小的活動三、五天,大的活動有兩、三年。古今中外都不例外,所以外護非常重要。

      有這麼多熱心的外護,外護是內行人,不是外行人,諸佛菩薩應化在其中,這就是佛門裡面常說的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。那個千佛裡面可能有一大半以世間相、在家身分來護持佛法,不是凡人。大家在一起把這一台戲唱好,目的是什麼?目的是教化眾生,教導社會。不僅佛教如是,諸位細細去觀察,所有一切宗教都是神聖的教學。

      我跟這邊一些大學校長們也常常談起這個問題,現在學校教育只講科學技術、工商業,教人怎麼樣賺錢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人與人之間的互愛、互助、互相尊重,這個不講了。所以今天學校教育雖然是很發達,社會問題愈來愈嚴重,原因到底是什麼?有沒有認真去想想?教育裡頭沒有聖賢的教育,那就是沒有幸福的教育。真正幸福、安定、和平,那是聖賢教育才能做得到。

      請接著看:

      【皆是大阿羅漢。眾所知識。】

      『皆是』指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「皆是」。我們要把這個話聽清楚,那不是普通人。阿羅漢本來是小乘果位的名稱,小乘最高的果位稱阿羅漢。阿翻作「無」,羅漢翻作「學」,所以把它翻成中國意思叫「無學」。無學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畢業了,你所修學的功課統統修圓滿了,沒有再學的東西,就叫畢業。小乘法裡面。現在這個地方是稱『大阿羅漢』,說明不是小乘,是大乘。大乘「無學」這個位子是十地,十地裡面的第十地法雲地的菩薩。換句話說,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最低的學位都是法雲地的菩薩,這個位子高! 

      《仁王經》裡面把菩薩分為五等,都用「忍」來稱,最高的叫寂滅忍,法雲地的菩薩是寂滅忍。比這個低一級是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我們大家都很熟悉,經上念得太多了,迴向偈裡面常常都在念;寂滅忍就比較聽得少,它在無生法忍之上。我們淨宗迴向偈子裡面常念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這常念!悟無生就是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是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這三個位次所證的,無生法忍。第十地、等覺、妙覺(妙覺就是如來果位),這三個位次是寂滅忍,清淨寂滅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」,是這個境界,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!然後你才曉得這些人到底是什麼身分。他們在戲台上扮的角色不一樣,實際上是寂滅忍的佛菩薩。

      既然說到阿羅漢,阿羅漢也要簡單介紹一下。阿羅漢這個名詞裡面含著三個意思,第一個叫「應供」。他福慧圓滿,在小乘裡頭是小圓滿,在大乘裡面是大圓滿,他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,所以叫應供。為什麼?他是一切眾生真正的福田,供養他有福報,種福田!福報到底在哪裡?我種這個福我得些什麼?現在人起心動念離不開現實!確實是很現實,一點都不假。這個人有智慧、有道德、有能力,我們供養他,他為我們服務。我們沒有智慧,我們沒有福報,他住在這個世間,或者是無論住在什麼世間,他總是以善心善意教化一切眾生。教什麼?教他怎樣修福,教他怎樣修慧。你說這樣的人,我們要不要恭敬供養?我們恭敬供養是不是得福報?真得福報。

      他的事業我有一分緣在裡頭,供養不論多少,誠心誠意,這是平等法。供養多少那個無所謂。誠心誠意的供養,盡心盡力的供養,你所得的福慧是滿分的。盡心盡力的供養,誠心誠意的供養,你得的福慧是真實的。你憶念他,觀察他,常常想著他,自自然然我們就生智慧,生福德。我們學佛,試問問我們是不是常常想著釋迦牟尼佛,或者常常想著阿彌陀佛,常常在觀察釋迦、彌陀。他人不在此地,我們怎麼觀察?經典上介紹得很清楚,讀誦經典是觀察,看這個人的為人。

      他對一切人,對一切眾生,這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然環境,植物礦物、自然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所以統統叫眾生。觀察他對天地鬼神,他是什麼心,他是什麼樣的態度,是什麼樣的行為?我們要在這裡頭學習。因為他的存心、他的態度、他的做法都是純正,正而不邪,覺而不迷,淨而不染;純淨、純正、純覺。你誦經,天天念經,有口無心,你沒有得到利益。你看看古大德不是常常教導我們,誦經要隨文入觀。隨著經文讓經文跟你自己的心融合成一體,叫隨文入觀,真的把它變成自己的,你才真正得利益。

      經還是釋迦牟尼佛的經,思想見解還是自己的煩惱習氣,這有什麼用處?這種讀經,口善而已,心行沒有起變化,你沒有融入,沒有契入。所以經論裡面的境界你不能夠契入,經論裡面的養分你一絲毫沒有吸收,這個經是白念了,你的時間精力都浪費了。說得好聽一點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阿賴耶識裡面落個種子而已,現在不起作用,這個話也是真的,也不是假的。所以,讀總比不讀好。不管你有心無心,阿賴耶識裡頭肯定落下種子。有心有誠意去讀,這個種子力量強一點。無心無意,逼不得已勉強應付,阿賴耶裡頭這個種子力量很薄弱。布施供養,是修福!阿羅漢,應供。

      沒有證阿羅漢之前托缽乞食,所以佛法裡面稱為「乞士」,比丘稱乞士(比丘有三個意思);證得阿羅漢果就不叫乞士,叫應供。乞是乞食,我們中國人講乞丐,但是他不是丐,他是士。士是什麼?是中國講讀書人,他有道德、有學問,稱之為士。

      第二個意思,阿羅漢的意思叫「殺賊」。我在過去有一次,這還是在台灣早年,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,他也常常看佛經。有一次問我這個問題,阿羅漢怎麼這麼樣不善?他還開殺戒!你們佛教不是講不殺生,他為什麼殺賊?這是從文字上讀的,他不了解這個名詞的含義。這個賊不是人,是什麼?是煩惱,把煩惱比作賊。因為我們如果遇到賊,你的財物會被人家偷掉,損失財物。

      佛說人有煩惱(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),把我們自性的功德法財障礙住,就等於小偷偷去一樣,你不得其用,得不到受用。所以把煩惱比喻賊,殺賊就是斷煩惱,就是轉煩惱,是這個意思,不是真的去殺人。佛菩薩縱然遇到小偷強盜來搶他的,來偷他的,他也點點頭笑笑,歡歡喜喜,決定不會計較,哪裡會殺他!所以這個賊是講煩惱。在因地、在比丘稱為破惡,就是斷惡修善。

      第三個,阿羅漢第三個意思是「無生」。小乘阿羅漢不再到六道輪迴受生,六道輪迴的生死他斷了;他再到六道來是乘願再來的,不是業力,所以稱無生。在因地、在出家比丘就是「怖魔」。一個人真正發心出家,魔王頭痛,他感到恐怖。為什麼?魔王愛欲非常重,也非常執著。他統治這個世間,世間所有一切人、一切眾生,他認為都是他的眷屬。現在這個眷屬發心出家,要離開他了,要超越三界六道,他很不高興,所以這恐怖。第三個意思。

      今天我們曉得「大阿羅漢」,大阿羅漢無生,無明快要斷盡了,四十一品無明他就差兩品就斷盡,真的無生。殺賊也是講斷煩惱,塵沙煩惱斷盡,見思煩惱斷盡,無明煩惱也將要斷盡了,他的智慧、能力、相好等同佛果,跟如來地相去不遠,非常接近。所以蕅益大師又告訴我們,他們都是法身大士,示現聲聞的身分為我們做證明,這個淨土法門,持名念佛不可思議,所以說「大」。

      這些人跟在佛的身邊,每個人都示現的有特殊的能力,我們今天講的專長。各人都有特殊的專長,社會大眾都知道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知名度很高。這些人天天跟著佛,跟著佛學習,世間人從這上來看,就受到影響。佛一定是很有道德、很有學問,要不然這些人為什麼跟他學?所以他們是做一切大眾的影響眾,幫助佛教化眾生,這是『眾所知識』,「眾」就是社會大眾,都知道,知名度很高,都認識,「知識」。或者說,知是聞名,識是曾經見過面。更深一層的意思,知是知道這個人,也曾經見過面;識是什麼?識是對他相當了解,認識他。下面列上首的名號。

      【長老舍利弗。】

      這總共有十六個人,蕅益大師把他們分為六大類。第一大類是道德、智慧、才能,「德慧才能」都是第一。第二類跟這個恰恰相反,「愚昧鈍根」。愚昧鈍根只有一個人,這十六個人裡頭只有一個人,講到的時候再跟諸位介紹。第三類「顯示因果」。顯是明顯,示是展示,過去種的因,現在所得的果報。第四類跟這個相反,「善藏養晦」,他確實有道德、有學問、有能力,不顯示。你看他的樣子好像很平常,你看不出來。我們中國一般人講深藏不露,但是蕅益大師這個用得好,深藏不露不如「善藏養晦」。第五個是「世法方便」,隨順世間,行方便法。最後一個是「精進破障」,勇猛精進破業障。分為這個六類。現在我們一位一位介紹。

      第一位舍利弗,『長老舍利弗』。在佛法裡面,德高望重,還得要有一點年歲,年歲太輕了也不能稱「長老」,總是有一點年歲了。這個年歲在過去要四十歲以上,四十歲以上有道德、有學問,才稱之為長老。佛門也不例外,佛門是算出家時間,你出家年久,有道德、有學問,這是一般人尊稱為長老。舍利弗是同學裡面代表智慧第一,我們現在講,用現在的話來說,應當是哲學家。

      這個人在當時社會聲望很高,大家都知道舍利弗的智慧了不起,辯才無礙,一生當中沒有遇到過對手。想想看這樣的人,他跟釋迦牟尼佛學,一生都不離開釋迦牟尼佛,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。這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人?能夠讓舍利弗這樣的心服口服,行動表現。釋迦牟尼佛必然是值得我們尊敬,值得我們學習,你看看舍利弗就曉得了。這就是幫助佛教化眾生。我們在經上讀到,釋迦牟尼佛說過他是古佛再來,久遠劫之前他就成佛了。現在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示現成佛,他也來,示現做個聲聞的身分,來給釋迦牟尼佛當助教。第二位:

      【摩訶目犍連。】

      『摩訶』是梵語,意思是大。目連尊者在當時也是名氣很大的,知名度很高的人。他的特長「神通第一」,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科學家。我們今天的科學家神通真的還比不上『目犍連』。「目犍連」的天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,能看微觀世界。我們今天科學家發明儀器,望遠鏡可以看遠方,顯微鏡可以看微觀世界。但是科學家要發明很多工具,利用這些儀器來觀察,目犍連不需要。他示現的神通變幻令人尊敬。這兩位尊者都是道德、智慧、才藝超人,在所有同學當中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傑出的人才。第三位:

      【摩訶迦葉。】

      這個人也示現了多才多藝,『摩訶』翻作大,大『迦葉』。他有徒眾五百人,以後都皈依釋迦牟尼佛,全部變成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了。他的名號有「飲光」的意思,「迦葉」。他身上有金光,金光從哪裡來的?(所以他也顯示了因果)過去生中他用黃金修補佛像。佛像舊了,佛像是貼金的,金箔脫落了,就不莊嚴了。他發心去貼金,所以感得生生世世身有金光。這一樁事情,肉眼凡夫見不到,可是實在講並不難見,修定的人能見到。心地清淨你能看到每個人身上都有光,顏色不一樣,大小不一樣。從光的顏色知道你身體健康狀況,這是現在人很關心的,許許多多人練氣功,練氣功稍稍有一點成就的,他能看一個人的氣;我們佛法叫光,他叫氣。

      早年我在美國、在加拿大,都遇到從中國來的一些特異功能,就是氣功師,他們在那邊教氣功。他都能看,看到一個人身上金色光是最好的,黃色的光,白色的光,紅色的光,藍色的光,灰色的光,很多種。氣功師也給人治病,他們給人治病就先看氣的顏色,找到你疾病的部位,然後給你治療,也有相當的效果,所以跟他們學的人很多。像他們能看到,修定的人能看到。

      迦葉尊者是金光,金色光明,他是頭陀第一。頭陀是苦行,苦行僧。「摩訶迦葉」的家世富有,出自於富有家庭的子弟能修苦行,這是難能可貴。如果出生在貧窮家庭,你修苦行,實在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。他出生在富貴家庭,他要去修苦行,社會大眾會很注意到,他為什麼去過這個日子?這種生活方式一定有道理,要不然他為什麼捨棄富貴,捨棄一切享受他去修苦行去?修苦行,真正把貪瞋痴慢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了。放下得大自在!釋迦牟尼佛「拈花微笑」,當時與會的大眾,大家都覺得很茫然,不知道釋迦牟尼佛這是什麼意思?

      其實諸位要明瞭,他們都是在唱戲。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不說別的,就單單說世尊的常隨眾,都是大阿羅漢,他怎麼會不知道!當然知道。舍利弗、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,迦葉也是古佛再來。底下的角色表演的歸他唱,歸他表演,摩訶迦葉。所以迦葉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動作微微一笑,釋迦牟尼佛把花就給他,說我有涅槃妙心,迦葉懂得這個意思,傳給他,這就是禪宗初祖。這個故事經典裡頭有記載。

      所以,他是「清高苦行」。禪心是真心,我們一般人看到他很苦,生活很苦,其實他那個樂我們不懂。在禪的境界裡頭,我們凡夫過這個五欲六塵的生活,苦!他們看到是苦。我們看他苦,他看我們更苦,我們以為我們很樂,他的樂我們體會不到。禪悅之樂,不要說禪悅有樂我們一點都體會不到,就是讀書之樂我們也體會不到。孔老夫子講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我們現在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苦乎」。苦得不得了,哪來的樂!所以不要說佛菩薩的境界,孔老夫子的境界幾個人懂得?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懂得讀書樂的,不是太多。能夠懂得讀書樂的,都是聖賢人。能夠懂得禪悅裡面樂的,這人是菩薩境界,不是凡人。

      最高的「生滅滅已,寂滅最樂」,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,九地菩薩以前都沒有辦法體會到。所以法性裡頭有「常樂我淨」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「常」是不生不滅,永恆不變。「樂」是真樂,決定沒有苦。「我」是主宰、是自在。「淨」是清淨,一塵不染。自性裡頭本來就是這樣,佛稱它叫四淨德,四種清淨的大德,一切眾生各個都具足。

      你這四淨德為什麼不能現前?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離妄想執著就是甚深禪定。所以禪定不是面壁,面壁的禪定不起作用。禪定是活活潑潑,一切時一切處,行住坐臥統統是禪。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、種種教化,他的心是清淨的,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分別執著,統統沒有。他怎樣做出來?性德的自然流露,法爾如是,他本來就是這樣的。

      所以你要問江本勝博士做的那個水的結晶,它為什麼會產生變化?它本來就這樣的,決定沒有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,決定沒有。但是它有能力,這個能力就是本能,能夠隨順外面境界它起反應,反應就產生了變化,外面這個訊息、能量千變萬化,它的反應跟著起變化,所以決定沒有兩個相同的結晶。這就說明一切眾生沒有兩個相同的意念,念頭剎那剎那生滅。你在一生當中,生生世世之中,決定沒有兩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,你從物質反應結晶上能得到證明。

      再看第四位:

      【摩訶迦旃延。】

      這也是德慧才能,議論第一。『迦旃延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古人有翻作「文飾」。文是文釆,飾是裝飾。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個文學家,也是當時社會上知名度很高的,他議論第一,從議論我們可以用現代的名詞說,他是個評論家。要做一個評論家,一定是識多見廣,廣學多聞,他才能做到;有高深的學問,真實的智慧,豐富的學識,他才能做個第一流的評論家,議論第一。現在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