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和尚於2003年5月22日啟講,2003年7月8日圓滿。
同學,蓮友,作三時繫念法事,都很歡喜。但是中峰禪師開示,不甚了解,當然就不能隨文入觀,於是希望把儀規講一遍。這個集子,我也每天讀誦。確實就佛法而論,任何一法都能幫助我們成無上道,因為法法圓滿,問題是要懂。將來諸位作三時繫念,最好把這一次講演先聽一遍,之後再作法事,功德更殊勝。
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(第二十七集) 2003/6/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20-015-0027
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第八段,「妙行勝果,不可思議」,其中的第四小段。我們把文念一念,《要解》的原文:
「上上根不能踰其閫,下下根亦能臻其域,其所感佛,所生土,往往勝進,亦不一概,可謂橫該八教,豎徹五時,所以徹底悲心,無問自說,且深歎其難信也」。這一段是《要解》的原文,說得非常非常好,確確實實如是。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告訴我們,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上上根,踰是超越,閫用現代的話來講是範圍,不能超過。下下根也能夠到達這個境界。其所感的佛、所生土,往往勝進,勝是殊勝,進是進展、是提升,也不一概,因為,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,但是人人都有分。
這樁事情,善導大師在《觀經.上品上生章》裡面講的非常之好。因為古時候的大德,他們認為上三品是菩薩往生的,中三品是聲聞、緣覺往生的,凡夫帶業往生,只能生到下三品。照古大德這個說法,上輩、中輩我們凡夫無分,善導大師就不是這個說法。傳說當中,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他老人家講,四土三輩九品「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個講的,愈想愈有道理!凡夫遇到的緣要殊勝,也能上上品往生,也能夠在一生當中生實報土。這就是蕅益大師在此地說的,「往往勝進,亦不一概」,遇緣不同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要沒有遇到殊勝的緣,也不能生實報土,也沒有辦法上輩往生。所以統統都是在遇緣不同。因此我們對於緣要看重,對於緣要珍惜,實實在在不容易遇到。
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緣分,大家住在這邊不感覺到,正是所謂身在福中不知福。你離開這個環境到其他地方去走走,你才會知道。在這個地方,衣食住行不要操心,雖然不是很豐足,確確實實吃得飽、穿得暖;堂舍足以能夠遮蔽風雨,環境安定。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頭,我們講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我們這三個條件都具足,你到哪裡去找!
道場每天講經,每天念佛。念佛堂,我們很快工程完工之後,念佛堂就啟用,二十四小時開放。我們採取諦閑老法師的教誨,念累了你就休息,寮房都在附近,休息好了,趕快用功。研教的研教,念佛的念佛;不研教就念佛,不念佛就研教,這種修學環境到哪裡去找!圖書資料大致上都完備。有缺乏的,我們總是想盡方法去採購。在這個地方,不知道珍惜緣分,天天空過了,這可惜,沒有比這個更可惜的了。
大家自己要發心,發心,不是別人勉強的。第一個發心,承傳如來正法。現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的人太少,大家都曉得,古人常說,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,佛法的興衰在人才。什麼樣的人才?有道德、有學問。道德是斷煩惱,證菩提;學問是除邪見,開智慧。十方善信供養這個道場,他為什麼要供養這個地方?希望你們有成就,希望佛法有傳人;沒有傳人,佛法就滅了,不僅是衰。希望代代有人承傳,這是第一個。這一條,我們自己想一想,做不到,沒有這個能力,不具弘法利生的條件,那你要決定求往生,這是成就。
真正的佛弟子,面前就這兩條路,這兩條路都是正道。傳承如來大法實在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我們自己想想哪有這個能力!德行、學問都不夠。當年我在台中,李老師開班教學講經,我不敢參加。李老師要我參加,我不敢,自己想一想沒有這個條件。李老師上課的時候告訴我,你去看看,聽一堂,這個可以。我去參觀,參觀之後,我就感動了。像這種學法,我自己衡量衡量我的能力還可以,於是我參加經學班。
爾後李老師告訴我,這個事情是真難,是真不容易。弘法利生要通達世出世間法,當時他就舉例,世間法,別的不談,單講這部《四庫全書》,你能通得了嗎?我們講堂書架裡面有一套《四庫全書》,有一套《四庫薈要》,都是完整的。你能通達得了嗎?世間法通達了,還要通達佛法。佛法,這邊書架上是《大藏經》,我們這個地方收藏的有十種不同版本的《大藏經》。沒有辦法,做不到!不要說是我們中年出家,我二十六歲才聞到佛法,三十三歲出家,太遲了,來不及了。歷代祖師大德,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裡面看到,從小出家,十五、六歲根底就已經打好了。無論在德行、在學問,根基都打好了。我們真的叫半路出家,亡羊補牢,只有自己拼命發憤努力,等於是上補習班,學一點點。怎麼能弘法利生?
李老師這才教我,正規的路子我們走不通,沒有法子走,我們要走特別的路子。這個特別的路子怎麼樣?求感應!換句話說,求佛菩薩加持。這個事情不求佛菩薩加持,靠我們自己是決定不能成就的。靠佛菩薩,靠得住靠不住?只要你有真誠心,至誠感通!我就抱著這兩個字,一個誠,一個敬。敬這一個字是我從小父母、老師、長輩教的,我有,我敬人、敬事、敬物。誠不夠,煩惱習氣把真誠蓋覆住,誠是李老師幫助我培養的。一生就靠這兩個字「誠敬」,真誠到極處,恭敬到極處,用這個來求感應。
所以我在講台上講經,也跟諸位做過多次報告,我哪有能力講經?不過是在講台上,把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,讓佛菩薩加持,用我這個身、口傳話而已,這是真的!所以這麼多年來,很多同修都知道,我講經沒有預備,講什麼不知道。講完之後,你問我,我茫然無知。有人錄音錄下來,給我聽,好像是說過,佛力加持。如果有一點私心,有一點名聞利養的心,感應就沒有了。全心全意為護持正法,為利益眾生,不為自己;為自己,一句阿彌陀佛足夠了,就成功了,不要再搞這些。
這個道理諸位要是明白,我們發心,得佛菩薩加持,這個事情就不難。你真正想感得佛菩薩加持,你要記住,真誠恭敬之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這才能求感應,用這個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所以,這兩條路是我們希有的因緣,無論走哪一條路,只要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個路就走通了。
為人演說,「演」最重要,演是自己做到。自己沒有做到,等於說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跟方式、方法沒有通過實驗,自己做到是通過實驗。現在講科學,科學重視實驗,我要做到!經論真的明白了,可以講給人聽,如果自己有疑惑,就不能講!不能誤導別人,不能把別人的方向、目標指錯了,那個背因果大了!你要負責任。宗門野狐禪的故事是真的,不是假的,給我們很大的警惕,話不能亂說,怕說錯。
我們不會說法,對於經教沒有相當研究,勸人念佛是決定不會錯的。給人講念佛的感應,給人講《淨土聖賢錄》,給人講《往生傳》,真的一點都不會錯!對自己有好處,對別人也有好處,自利利他。宋朝瑩珂不就是念《往生傳》受了感動,看到別人一個個都往生,這才下定決心:我也要求往生。沒有別的,誠敬!就把阿彌陀佛感應來了。你看他走得那麼自在,那麼瀟灑,為我們演說!表演給我們看,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「誠敬」。
我跟同學們說過,我一生三個老師,我非常感激,念念不忘。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,要不是他,我入不了佛門。為什麼?對佛教有排斥心,佛教的書我不會看。不是方東美先生接引,我就沒有這個機會。我跟章嘉大師三年,他教我「看破,放下」,教我「布施」。這個以前,沒有,沒有這個念頭,我學佛有這麼一點點成就,根基在這六個字。李老師教給我的四個字,「至誠感通」。
我學佛這五十多年,就是遵守老師這個教誨、這個綱領、原則,永遠不離。不真不誠,世出世法你都沒有根,漂浮的,縱然你命裡頭有福報,也是曇花一現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沒有根。誠敬是世出世間的根本!印光大師教人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」,諸位想想,如果沒有誠敬,做不到。你有誠敬,印祖這個教訓你懂得,你會歡喜,你自自然然會依教奉行。
看破是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,真正了解現代社會的真相。你會在這個社會,這一生當中,永遠保持著心平氣和,你不會有波動。眾生造極不善,你也不會有瞋恚,為什麼?你看的很清楚。就像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,「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,如是報,如是本末究竟」,這是看破!世間不管怎麼樣的變化,我們心裡面有一點起伏(要沒有起伏不就成佛了嗎?)但是影響不大。不像沒有學佛的時候,我們的起伏幅度很大,大風大浪,有狂歡、有憤怒。看破了,再好的境緣不會狂歡,再惡的境緣不會憤怒,起伏的波浪很低,不高。常常能夠保持著心平氣和,平等心、清淨心生智慧!這個道理要懂。尤其是念佛人,境緣現前,一合掌一聲阿彌陀佛,什麼事情都擺平了。
後面這幾句,「可謂橫該八教,豎徹五時」,這就是說,信願持名把所有佛法全部都包括了。蕅益大師是教宗天台,晚年回歸到彌陀。年輕的時候他學天台,所以他的著述、講演都是用天台教義。天台講八教,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、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」,八教。豎徹五時,五時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的順序,第一「華嚴」,第二「阿含」,第三「方等」,第四「般若」,第五「法華涅槃」,涅槃是最後一日一夜所說的。五時八教!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全部的佛法,信願持名是統統都包括了。
後頭這兩句話說得好,「所以徹底悲心,無問自說,且歎其難信也」。《彌陀經》沒有人啟請,世尊自己說出來,無問自說。這是慈悲到極處!你們不知道有一個最殊勝的法門,你們不知道,當然你問不出來,不問也告訴你。這個法門難信,確實難信。一般外面宗教講,信的人得救,信的人有福,用在淨土法門,那就妙不可言。你要信,你真的是有福;你要信,你這一生真的得救,超凡入聖!所以,我們今天報佛恩、報父母恩、報施主恩、報眾生恩,就這兩種方式,一個是念佛往生,一個是傳承大法。
我們這裡是淨宗學院,我們所傳承的就是念佛法門。我們的經典是「五經一論」,諸位一定要知道五經一論是我們的根本、是我們的基礎。在這個基礎上有了成就,還有餘力,可以涉獵其他的大乘法,你還有餘力;如果沒有餘力,你就專宗本宗的典籍。我們相信,本宗典籍如果你用十年功夫,你就有餘力涉獵其他的經教,來擴充淨宗教義的影響力。涉獵廣了,旁徵博引,辯才無礙。你接觸現代社會芸芸眾生,不能沒有說服力。要具足說服力的話,佛教的教義,不是講我們一個宗,佛教的教義,各個宗派的教義,還要涉獵到世界其他各個宗教的教義;乃至於科學、哲學,許許多多這些重要的學術理論、思想都要明瞭,你才能夠應付得了。
但是這些你要知道,不是現在就學,現在就學那就把你毀掉了。做學問要有次第,中國古時候儒佛做學問的方法,跟現在方法不一樣。現在的方法,一開頭廣學多聞,這是我聽人說,現在人講做學問像金字塔一樣,先是廣,慢慢慢慢的到最後是頂尖,最後他專攻一門,他是由博到精。佛法跟這個恰恰相反,佛法開頭是一門深入。佛法像個大樹一樣,它先是根(根本),然後再發展為枝條,枝葉花果,是這樣發展的。這個發展是活的。為學像金字塔,到頂尖就不能再突破,死的。大樹,千年神木,活的,年年發新枝,年年開新花、結新果,活活潑潑。所以,必須在一部經上下功夫,一部經至少有一、二年,你的根愈深將來的前途愈大。果然能夠下定決心走承傳的道路,十年。我們學院是預定九年,每一年專攻一樣,這十年當中,淨宗根本的典籍,五經一論,根扎穩了。
《無量壽經》我們採取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。真正要學習必須要參考五種原譯本,現在這個本子有人把它整理好了,你不要操心,你認真努力去研究就行了。《無量壽經》參考小慧遠的《疏》,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《註解》,都有所本!《觀無量壽經》參考善導大師的《四帖疏》,天台大師的《妙宗鈔》。早年,我講過《四帖疏》,《四帖疏》是善導大師著的。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,印光大師非常讚歎,傳說善導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《彌陀經》,學著講《疏鈔》,講《要解》,講《圓中鈔》,這是三經。《大勢至念佛圓通章》有灌頂法師的《疏鈔》,很詳細,過去我都講過。《普賢行願品》有清涼大師的《疏》,宗密大師的《鈔》,非常豐富,《別行疏鈔》。這些本子我們曾經大量印行流通,我們這邊統統都有,這是本宗的。一論是《往生論》。本宗的東西確確實實需要十年,根才扎的厚。
十年之後,你要有興趣,再涉獵其他各宗派的典籍。佛法裡面奠定根基了,你才可以涉獵到其他宗教的典籍,這世間一切學術,哲學、科學,那一接觸不難懂,一接觸很容易就了解。在佛法承傳上,你才扎得了根基。要用真心,真誠心求佛菩薩加持。要求本師釋迦牟尼佛、要求毘盧遮那如來、要求阿彌陀佛,求諸大菩薩,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、彌勒、地藏,諸佛菩薩加持,這個路就會走的很順利。決定不能有貢高我慢,決定不能夠有名聞利養,那是魔障。你心裡面清淨、平等,確確實實為正法久住,為利益一切眾生,魔障再多,你都可以順利通過。每經歷一次魔障,我相信你的境界會提升一次。
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世尊徹底悲心,無問自說。我們今天緣遇到了,如果自己不肯發真誠心,你就空過了,那叫真可惜。在這個道場不認真努力修學,你在這個道場就是障道,就是造業。所以這樣的道場只有兩條路,沒有當中的,不是福,就是罪,就這兩條。我們在此地是修福,修福、修慧,還是在這造罪業?這個我們自己要多想想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接著看下面第五小段:
「我等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,若欲執敲門瓦子,向屋裏打親生爺娘,則於諸祖成惡逆,非善順也」。這幾句話乍聽起來不好懂,是蕅益大師對一些參禪習氣沒有斷的,念佛還要去看念佛是誰,對於這些人說的話。宗門裡面,就是禪宗,禪宗的道場,晚課都念《彌陀經》,也念阿彌陀佛,也繞佛,但是他們念佛總是要提起話頭「念佛是誰」!
這一句話頭就好像敲門磚一樣。敲門磚現在沒有了,現在你走到人家大門有電鈴,你按電鈴,裡面的人就知道有人來了。現在資訊發達,所以我們去拜訪一個人,總是先聯絡好,先電話聯絡好,什麼時候到達,不要去敲門。在從前沒有這些方便的資訊,我們去看一個朋友,事先沒有辦法聯絡,到那裡敲門。門,多半它有庭院,不像現在,現在居住的範圍很小,從前每個住家都有院子,所以都有大門。大門是院子外面的圍牆的門,到裡面還有相當一段的距離。
人來了,怎麼辦?要敲門。敲門一般有門環,你現在在圖畫裡頭看到,門上有兩個鐵的圓環,那是什麼?那是敲門用的。大戶人家才有,平民百姓沒有,沒有這樣壯麗的門牆,沒有。都是小的土牆,或者竹子編的籬笆,它有個門。敲門怎麼辦?在地上找一塊瓦片,找一塊小石頭在門上敲,裡面的人就聽到,他就來開門了。這叫敲門瓦子,就是敲門的瓦片、小石頭。主人答應了,知道有人來了,這敲門的石頭就丟掉。
這是比喻宗門裡面祖師大德教你看「念佛是誰」,這是一句話頭。圓瑛法師後面註解註得好,參禪的人,原本用意很善,你要能隨順祖師大德,要懂得祖師大德的意思,這一句話頭是叫你回頭。你要是不懂祖師的意思,念佛是誰,每天在胡思亂想,念佛到底是誰?我到底是誰?你這就搞錯了。它是一個疑情,不是叫你打妄想。許多參禪的,把這個話頭都變成妄想,那你完全不懂祖師的意思,錯了。這敲門磚,門裡頭有人答應就丟掉了。變成敲門磚拿在手上,你開了門,我就拿石頭砸你,這成什麼話!這是比喻不懂得祖師的意思,錯會了意思,就變成胡思亂想,把念佛的功夫完全破壞了。念佛,前面講得很多,目的是求一心不亂,你加上妄想,你怎麼能得一心不亂?你怎麼能得功夫成片?不能夾雜妄想,這是說這個意思。
「則於諸祖成惡逆,非善順也」,你根本不懂得祖師的意思,把祖師提示的話頭,不知道參究,落在意識裡頭打妄想,這種事情太多太多。參禪,參是參究,不是研究。現在人不會參究,只會研究,研究就是妄想。為什麼?研究用心意識,沒有離開心意識。參究不用心意識,離心意識參,那叫禪。你沒有離心意識,你用心意識,那就胡思亂想,這是把意思全都錯會了。
祖師看到你念佛,是希望幫助你提升念佛的境界,結果弄錯了,把你念佛功夫全都毀掉。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狀況,於是教人絕對不用宗門這個方法,老實念就好。所以要緊的是死心念佛,死心就是其他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,叫死心。二六時中就是這一句佛號,就成功了!一心能不能念到沒關係,只要功夫成片,就有把握往生。講到一心不亂,實實在在講,我們這一生未必能得到。但是功夫成片是肯定可以得到,你為什麼不幹?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,也是阿惟越致菩薩!這不可思議,難信之法!這個話佛說的,不是一般人說的。再看底下這一段。
「逆惡之人」,逆是造五逆罪,惡是造十惡,五逆十惡之人。「臨終十念一念,下下品生」,這是蕅益大師舉的例子,舉最下的例子,下下品生。「並是夙因成熟,故遇善友,聞便信願」。我們在《阿闍世王經》裡面看到,阿闍世王造的是五逆十惡,《觀無量壽經》上的,殺父親,害母親,跟提婆達多勾結,破和合僧;提婆達多出佛身血,兩個惡人。這個罪業是無間地獄,提婆達多墮無間地獄。阿闍世王臨終懺悔,五逆十惡,臨終懺悔,真的是十念一念,他往生了。他往生不是下下品。
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,阿闍世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品中生。我們讀到這個經文,真的是很難相信,如果說是下下品往生,我們不懷疑;上品中生,我們就懷疑了。造這麼重的罪業,他念佛往生這麼高的品位,這什麼道理?使我們想到中國過去有一句諺語說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他是真誠心懺悔,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。所以我們明白了,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十念一念往生,要看他懺悔的功力、懺悔的心、懺悔的意念,如果完全真實,真誠到極處,那個功德不可思議。
從阿闍世王這個例子來看,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往生,他的品位可以從下下品到上中品,不等!端看他懺悔的真誠心、真誠意念達到什麼樣的度數。在這個地方,實在說,佛也是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教訓,什麼教訓?絕不可以輕慢造作罪業的人,確確實實要認真修普賢行願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。對於五逆十惡的人我們都要真誠禮敬,為什麼?說不定他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,十念一念往生,到極樂世界比我的品位高,我不如他。我這個時候要輕慢他、瞧不起他,將來到極樂世界見面就不好意思。我們知道他這一世,不知道他過去世。
後半段,蕅益大師就說了,「此事萬中無一,豈可僥倖,淨土或問,斥此最詳,今人不可不讀也」。《淨土或問》收在現在的《淨土十要》裡面,《淨土十要》是蕅益大師編的。實在說,惡逆之人他臨終往生都是夙因成熟,過去生中他修淨業的功夫很好,應當往生。為什麼沒去得了?臨命終時遇到障緣,這是我們要小心、要謹慎的。念佛人到臨命終時,在家人看到兒子、孫子,尤其是喜歡孫子,臨終快要走了,孫子來了;孫子一叫一鬧,他捨不得。好了,阿彌陀佛來接他,一看這個樣子,阿彌陀佛走了,他就去不了了。
所以《飭終須知》、《飭終津梁》裡面教導我們送往生,幫助念佛人往生,在這個時候,最好他的家親眷屬不要跟他見面。這在人情上很難說,臨終最後一面,在佛法裡,怕擾亂他,怕傷害他。所以這個時候最好不要見面。什麼時候見面?等他斷氣八個小時之後再見面,最安全的。非常有道理!這個時候最怕擾亂,家親眷屬難分難捨,把阿彌陀佛接引的時節因緣錯過。另外一個是冤親債主,見到就討厭,瞋恨心就生起來,都是障緣。
所以,送往生的時候,要叫他很安詳、很冷靜,在身邊的都是佛友,各個人都念佛送他;他見到的、聽到的都是佛號,睜開眼睛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佛像。人在病重的時候,佛像要供在他床腳那一頭,他躺在枕頭上,一睜開眼睛就看到佛像。而不是把佛像掛在他頭的這部分,頭的這部分,他睜開看不到!這都要懂得。能夠掛三張佛像最好。為什麼?他左右側面都能看到,一定要注意到,他一睜開眼睛,頭怎麼轉他都能看到佛像。耳聽到念佛的聲音,提起他正念,不能夠引起他的情執,不能夠引起他的煩惱,比什麼都重要。
這個一念十念造作罪業的往生的人,他過去生中的福不小,你看臨命終時他還清醒,一點都不迷惑,很正常,這是往生先決條件。如果造作罪業太重,臨命終時,迷惑顛倒,就是助念都不可靠,很難往生。所以臨終頭一個條件,「神智清楚」。第二個條件,遇到善友,「故遇善友」。第三個條件,「聞便信願」。三個條件。這三個條件,真的,萬中無一,一萬個人當中一個都沒有。
這是叫我們提高警覺。平常、現在的時候,我們精神體力都還不錯,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。古人講得好,常常以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,以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,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。懂得寬恕別人,知道責備自己,改過自新,修善積德。有福不能享,一享福就迷惑。有福報給別人享,世間苦難的人很多,苦難的事很多,應當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,歡喜修布施供養。只希求一樁事情,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,臨終的時候神智清楚,念佛往生,只求這一樣。這一樣最真實,除這一樣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,只有這一樣是真實法,千萬不能錯過!
我們看到、讀到,一生造作罪惡的人也能往生,千萬不可以有僥倖的心:他造著惡業,臨終能往生,我多造一點惡業有什麼關係!我臨終跟他一樣,也能往生。沒那麼簡單!他過去生中修積的往生的業因,我有沒有?如果過去生生世世沒修,或者修的不夠,《彌陀經》上講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五逆十惡,臨命終時遇到善友,跟他一說他立刻相信、立刻發願,是過去生中的善根這時候現前、起作用。過去生中要沒有這個善根,那怎麼能往生?福德是什麼?福德他是臨走的時候清清楚楚,不迷惑、不顛倒,那是福德。善根、福德,善友來相勸、助念,你看看善根、福德、因緣統統具足,不但具足,多!善根多、福德多、因緣多,不是容易事!
你自己想一想,將來你臨終的時候,你能夠遇到善知識嗎?會有人幫助你助念嗎?都是一個問號。我們遇到有人臨終,發願幫助他助念,這好事情,這是種因。我常常幫別人助念,喜歡幫人助念,將來自己臨命終時(這因果)就會有人來幫你助念。如是因,如是果,業因果報,絲毫不爽。我們不喜歡幫人助念,到自己臨命終時,恐怕也沒有人幫你助念。現在有念佛機,但是到臨終的時候,自己體力已經沒有了,就是枕頭旁邊放個念佛機,也要靠別人,沒有人幫助你也是枉然。
人在世間,一定要做好人,一定要跟一切眾生結善緣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這個事情,祖師在這裡提醒我們,決定不能夠僥倖。這個事情是真有,但是自己不可以投機取巧,現在要認真、要努力的去幹。夏蓮老常常勸人「老實念」,「老實」就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再看底下這一段。
「當知此經,字字皆海印三昧,大圓鏡智之靈文也,唯念至一心不亂,則能超三界、伏煩惱、破無明也」。這對於經典、法門,讚歎到極處。海是比喻真如本性,字字都是自性三昧,印是印證、證明。這個經字字句句都是世尊自性三昧裡面流露出來的,是大圓鏡智之靈文。大圓鏡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自性般若智慧是自性之體、真性之體。自性裡頭,萬德萬能。自性裡面,一切相好是它的作用。我們要是從《華嚴經》講的體、相、用來說,般若是體,是自性之體;德能是相,自性之相;相好是自性的用。德能是能現、能變,相好是所現、所變,體相用。
這個經文是自性般若流露。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道理,通達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會把這個經看作寶!世出世間沒有能跟它相比!我們要懂。真正是末法眾生離苦得樂、超越三界六道,一生圓滿菩提,唯一的通道、唯一的法門,功德利益,無與倫比,沒有一樣東西能跟它相比。這還得了嗎!大師後面這幾句話說得好,「唯念至一心不亂」,我們得真幹,念到一心不亂,就超三界、超越六道輪迴。伏煩惱,事一心不亂。他這三句話,「超越三界六道」,功夫成片,生凡聖同居土,超越六道。「伏煩惱」,事一心不亂,生方便有餘土。「破無明」,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,真正不可思議!
不要看這薄薄的一本經,你要是念得很熟,從頭到尾念一遍,五分鐘就念完了。這個經的德用不可思議,你自己明瞭嗎?真正通達明瞭,你能不學嗎?你能不向「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」這個目標精進嗎?這才真正幫我們解決問題。大經大論道理、方法很多,沒有這麼簡單,沒有這麼容易,實實在在跟你講,效果也未必有這個經殊勝,總要清楚明瞭。清楚明瞭就是看破,看破之後,你才能放下。你為什麼沒有放下、不肯放下?你沒有看破,所以你放不下。再看下面一段。
「所持名號」,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。「真實不可思議」,這個名號是真如自性的名號,念這一句名號,沒有別的,就是把真如自性念出來。我們是凡夫,在六道裡頭搞輪迴,久遠劫到今天,迷失了真如本性。現在佛教導我們用六字洪名,破迷開悟,把真如自性再找回來!這是最簡單、最穩當、最直捷的辦法。這個名號的意思是無量智、無量覺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無量壽佛,或者是阿彌陀佛,意思都是無量智、無量覺。無量智是真如本性的自體,無量覺是真如本性的德用,這一句名號是恢復自性,所以真實不可思議。
「能持之心性,亦真實不可思議」,能持的心性就是我們現前念佛這個真誠的心。這個真誠的心是帶著迷的真心。什麼是迷?妄想分別執著是迷,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盡。但是現在覺悟了,我要念佛了,念佛這一念是真誠的。念佛這一念裡面,不是妄想分別執著。念佛的心是真誠心,真誠心不可思議。
「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,持十百千萬無數聲,聲聲不可思議也」。很可惜,這個事實真相知道的人很少。所以會念的人不多,不會念的人沒有這個境界。聲聲不可思議,聲聲相應,相應才不可思議。古德講的,我們都非常熟悉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怎麼叫相應?我們最常說的,每一聲佛號都與阿彌陀佛的心、願、解、行相應;每一句佛號裡面,統統具足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,這不可思議!或者說,說簡單一點(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不好懂,《無量壽經》你要不是透熟,真的是不懂),我們講到最簡單,與佛心相應。我們今天歸納,實在講是又簡單,也不算太難懂,「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」,能與這十個字相應,也就不可思議了。這十個字就是自性的性德。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自性性德念出來,讓自性的性德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是玄學!實學,實實在在起作用。
末後這一段話,蕅益大師懇切到了極處,勸導我們。你看看,「伏願」,這還得了嗎?祖師大德恭恭敬敬跪在地下給你磕頭,我們現在講,拜託你!「緇素智愚」,緇是出家,素是在家,出家在家四眾同學,智是利根,愚是鈍根。你是上上根也好,你是下下根也好,「於此簡易直捷,無上圓頓法門,勿視為難,而輒生退諉」。對於這個念佛法門,對於《無量壽經》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,簡單容易,直捷穩當、快速,真的是無上至圓至頓的大法門!不要看得太難。為什麼?太難,你就不肯幹,你就推諉。也不能看得太容易。
「勿視為易,而漫不策勤」,策是警策,勤是勤奮、精進。你不能看得太容易,太容易你就懈怠、就不認真。要認真、要努力!「勿視為淺」,你不能看得太淺,看得太淺,沒放在眼上,這是最容易犯的。知識分子自以為是,歡喜這些大經大論,《彌陀經》、念阿彌陀佛,確實沒看到眼裡,真的是錯過,當面錯過。至圓至頓,無比的法門當面錯過,你說多可惜!「勿視為深,而弗敢承任」,你也不能看得太深了,看太深,你不敢當,那也錯了。這些病,統統都要改過來。
我們看大師這頭一句話,「伏願緇素智愚」,這還得了嗎?至誠懇切的勸導我們!我們要知道好歹,要感激祖師大德的恩德、教誨,這麼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,我們還不覺悟,還要懷疑,還不知道珍惜,那你就大錯特錯了,辜負祖師。祖師的因地我們不知道,但是我們猜想當中,肯定是佛菩薩再來,不是佛菩薩,這些話說不出來的。這些話不是人說的,是諸佛如來說的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