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

    第25集
    2023 年 12 月 18 日

    淨空老和尚於2003年5月22日啟講,2003年7月8日圓滿。

    同學,蓮友,作三時繫念法事,都很歡喜。但是中峰禪師開示,不甚了解,當然就不能隨文入觀,於是希望把儀規講一遍。這個集子,我也每天讀誦。確實就佛法而論,任何一法都能幫助我們成無上道,因為法法圓滿,問題是要懂。將來諸位作三時繫念,最好把這一次講演先聽一遍,之後再作法事,功德更殊勝。

    字體大小:

   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 (第二十五集)  2003/6/6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20-015-0025

      諸位同學,我們再看這一大段裡面的第五段:

      「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,以名召德,罄無不盡,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,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,至簡易,至直捷也」。這一小節是告訴我們這個法門不思議殊勝之處,這真正是難信之法,太容易、太簡單,所以許多人接觸沒有法子接受。

      「阿彌陀佛」這個名號是萬德洪名,為什麼?這個名號是自性的名號,是性德的名號。這是梵文,要是照字面的意思來翻,阿翻成無,彌陀翻成量,佛翻成覺、或者翻成智,完全翻成中國的意思是「無量智、無量覺」。諸位想想這個名號,無量智是自性之本體,無量覺是自性的德用,包括盡了!所以,古大德稱這是萬德洪名,真如自性的全體大用的名號。

      「以名召德,罄無不盡」,名實一定相應,我們念這個名,召誰的德?召自己自性,召自己的性德;換句話說,用這一句名號把我們的自性喚醒,把我們的性德找回來。我們的自性體用並沒有失掉,只是什麼?迷了而已,用這一句佛號把這個迷關打破,把我們的自性體用召回來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會死心塌地執持名號,你才曉得這個名號、這個法門,再也找不到一個法門能夠比它更殊勝的了,而且它很容易、很簡單。

      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的一切,全部包括在裡頭,「罄無不盡」。佛法裡頭有兩句話,如果我們真正能體會到你就明白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兩句話我們聽的耳熟,也會講,但是什麼意思?真正能體會到的人不多,這是法界的全體。現在人講宇宙,佛法裡面講法界,法界這個名詞比宇宙好,為什麼?宇宙這個名詞裡頭沒有靈知,法界裡面有靈知;法界是活的,宇宙不是活的,所以法界這個名字比宇宙好。宇宙的範圍沒有法界大,因為法界是重重無盡的,法界裡面沒有大小、沒有來去、沒有先後、沒有生滅、沒有有無,妙絕了,不可思議!宇宙裡面不含有這些思想在其中。

      佛學名相殊勝!名以召德,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總名號!我們講佛法裡頭叫名詞術語,這是總名號。所有一切諸佛名號從這裡流出來的,所有一切菩薩名號也從這裡頭流出來的,所有一切眾生名號還是沒有離開它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我們在「如來名號品」裡面讀過的。所以「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」,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怎麼修?正行,正式的修行就是念佛。佛法要破執著,這個法門還就用執著。就是執著名號,除了名號之外,其他所有執著都放下,不再執著了,就是執著這個名號。保持這個名號念念不失,叫持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就是持。記住,阿彌陀佛是無量智,無量覺;換句話說,念念覺而不迷、念念正而不邪、念念淨而不染,這就是自性阿彌陀!自性三寶,三寶是一體,一而三,三而一。

      其他的觀想、參究、持咒、研教統統都不要了,不要夾雜這些東西,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!「至簡易」,至是到極處,簡單到極處,容易到極處。簡單容易,它還是直捷的、不拐彎的,直捷到哪裡?直捷到明心見性,直捷到無上正等正覺,直捷到究竟圓滿的佛果。所以有人問(不是現在人,古人就有人問)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修什麼法門?逗機說教,那是你想修什麼法門,你就能成就什麼法門。喜歡!這太好了!老實告訴你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會改主意,改什麼主意?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不再搞別的法門。為什麼?這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法門統統包括在裡頭。也就是說萬法歸一,一就是自性,阿彌陀佛就是性體、性德、性相、性用。

      所以你只要契入境界,這是經論、祖師大德們說得很好,你要是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,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了,你還用得著學嗎?無論什麼法門,有人向你請教,你對答如流,用不著思考!這個奇怪,這個不可思議。實際上一點都不奇怪。什麼原因?世出世間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既是自性變現的,你只要見到性了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?你對於一切諸法之所以不了解、不知道,根本的原因是什麼?你迷了自性。

      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,徹見自性,圓見自性,問題不就解決了嗎?你還會去找別的麻煩嗎?別的麻煩夾雜在這裡面,這個世間有些人不知道的,禪淨雙修,密淨雙修,還有什麼?禪密淨三修的。我們世間人一般聽了,初聽到:這個了不起,高明!其實內行人知道他在兜圈子,即使能成就,他成就不夠深度。為什麼?他的精神、力量分散了,他分成兩面、分成三面,他不專!你要想快速,專攻一門,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快!沒有比這個更快。同時走兩個路,同時走三個路,難!不容易,緩慢。所以這個法門直捷了當成無上道,我們要認識清楚。只有真正清楚,信才堅固,願才不疑,決定不改,不可思議的法門。再看下面第六段:

      「別明三慧」。三慧,大乘菩薩所修的,聞、思、修三慧。這裡分三個小段,第一個小段,「具足三資方名聞慧」,這很難得!《要解》裡面的原文是「聞而信,信而願」,願而能持,就是「乃肯執持,不信不願,與不聞等,雖為遠因,不名聞慧」,這是《要解》的原文。所以聞慧一定是具足聞思修三個條件。如果不具足這三個條件,你只有聞不能叫慧。這個三慧你能夠稱聞、稱思、稱修,沒有慧字,凡夫有聞思修沒有慧。不但凡夫沒有,再跟諸位說,二乘都沒有。二乘修三學,戒定慧三學,菩薩修聞思修三慧,菩薩比二乘高。

      三慧是什麼慧?三慧就是戒定慧的慧,所以沒有戒、沒有定,哪來的慧?這個名相術語一定要清楚,決定不可以誤會。到戒定慧,智慧開了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智慧開了。智慧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完全是智慧。生活在智慧裡頭,這叫三慧,聞思修三慧。聞是什麼?接觸。眼接觸色相,耳接觸音聲,鼻接觸氣味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這個接觸。一接觸就明瞭,通達明瞭這叫聞慧。所以聞是代表接觸,用一個字做代表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叫做聞。慧是明瞭,通達明瞭。明瞭裡頭決定沒有錯誤,所以從接觸這是聞,從明瞭叫思。

      我們凡夫總得想一想:我明白了!他不要思的,一接觸就明瞭,一明瞭就決定沒有錯誤,沒有錯誤叫修;所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,絕對沒有三個階段。不是說我聽了之後回去再想想,想想之後我再來修,那是什麼?那是凡夫,哪裡是菩薩?聞思修三慧是一而三,三而一,是一剎那當中完成的,沒有先後次第!這個你才知道這叫菩薩。聽了、看了還去想一想,這不是菩薩,二乘可以。絕對不落在意識,也就是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妄想分別,通達明瞭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,不是小乘,所以這個地方講三慧。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一接觸就深信不疑,就發願求生,就老實念佛,這叫聞慧。他真聰明,沒有懷疑,沒有夾雜,真幹!他真成就。我們再看第二條。

      「淨念相繼,無有間斷,故名思慧」。蕅益大師在這一段裡面講的文字長一點,「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,故是思慧」。念佛,念不是口念,所以念佛的念字不能加個口字,有很多人把它加了口字,那是錯誤的,那他完全不懂得念佛的意義。念佛是心上真正有佛,中國這個「念」字是會意,你看這個字的寫法,你應該懂得它的意思。「今心」,今是現在,現在心上有佛叫做念佛,不一定在口上,你心上真有。心上沒有佛,口上有佛,不靈光,沒有感應。心上真有佛,口上沒有佛,有感應。

      念佛為什麼還要念出聲音?心上有佛是自利,念出音聲是利他。把佛號念出來,不是念給自己,念給他聽的,念給一切眾生聽的。我引導一切眾生念佛,所以念出聲音功德很大,自利利他。不念出聲音,對於有相當深度禪定般若功夫的人,他能得利益,為什麼?他見相得利益。有甚深定力、般若智慧的人,你心裡頭有佛,你的相不一樣。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你心裡面想佛,佛在你心裡頭。佛在你心裡面,佛就加持你,自然加持,你的身放金色光明,你的相貌端莊慈祥。他們能見到,能見到你身放光,金色光明,得利益。但是凡夫不得利益,凡夫看不到,沒有這個能力。

      可是念佛就行了,凡夫耳根最利,「娑婆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所以你念出聲音來,許許多多眾生除了業障太深那沒有辦法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;雖然不相信、不能接受,他聽見了。聽見什麼?阿賴耶識裡頭落種子。所以念出來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這是念佛的好處。真誠心、懇切的願望求生淨土。這是思慧。

      大師給我們說這裡頭有事持、有理持。持是持名,什麼是事持?事是在事相上。「決志求生」,決定我的志願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下面一句是比喻,「如子憶母」,就像兒子雖然在遠方,他常常想他的母親。他想他的母親並沒有念在口裡,他心裡頭真想。「無時暫忘」,真的是一切時一切處,他心裡面母親總是離不開,這叫事持。可是現代人不行,現代人把母親早都忘掉了!古時候用這個比喻行,現在人不行。古時候從小教,父母教、老師教、長輩教,孝親的觀念深深的存在心裡頭。確實他念念不忘,孝心。現在從小父母不教他,在學校老師也不教,長輩也不教,不懂得什麼叫孝道。

      尤其現代的社會是個功利主義的社會,功利主義社會我們冷靜細心觀察,現在社會上的人他也有一樣東西「無時暫忘」。一切時他都念到,他都希求,那是什麼?錢!現在不能說如子憶母,要說如人憶鈔票,這個他念念不忘。一切時一切處他就想得到,母親早忘掉了,唯一的一個希求。我們不學佛不知道,也跟世間人一樣,這是古人講的人為財死,鳥為食亡。貪財的意念在現前社會上是第一,沒有超過這個的,只要有錢,父母早就丟掉了。不像從前,從前人確實父母在第一,再殊勝、再多的名聞利養,為父母,統統可以捨棄。現在的觀念變了,年頭變了,不對了。

      第二種理持,是從理論上的,「心作心是,心境一如,能所不二,即是理持」。這個境界非常高,「心作」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這是真正了解宇宙萬有的真相。心作這兩個字的範圍太大太大,心作包括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《華嚴》講八個字,淨土宗講兩個字「心作」。心作了什麼?虛空是心作的,作就是能現能變,虛空是心作的,心是能作,虛空是所作。剎土,剎土是世界、大世界,現在人講的星系。什麼樣的星系?我們今天常識當中最大的星系叫銀河系,最大的星系。在佛經裡面講的,銀河系是最小的。

      單位世界,一千個銀河系合成一個大世界,叫小千世界。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,合一千個小千世界,諸位要記住,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銀河系,一千再乘上一千,這是一個中千世界。然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,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。這是佛經裡面通常講的世界,佛學的術語叫一佛剎,一個佛剎。因為它有三個千,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。這是佛經上講的世界,不可思議!

      這樣的世界是不是最大的?不是。最大的,《華嚴經》講的世界種,一個世界種這個大世界就無量無邊。我們在「世界成就品」裡面看到,在「華藏世界品」裡面看到。「華藏世界品」就舉一個世界種,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都在這一個世界種的第十三層,這一層裡頭就有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,娑婆跟極樂同在一層,不可思議。佛在經上講,像這個世界種,在虛空法界裡頭無量無邊!絕對不是算數能夠算得出來的,這是講大世界。

      世界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眾生,從哪裡來的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心作的!心是能造,作就是造作,它能造。我的身、你的身、他的身,也是心造的;釋迦牟尼佛的身、毘盧遮那佛的身、阿彌陀佛的身也是心造的。一切萬法不能離開心,心是能變,所以,心是萬法之本體。《楞嚴經》上講「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」,這個體就是現象,現象哪裡來的?心變的,心現的,這是心作。

      現在我們覺悟了,明瞭這個事情,「心是」,我現在這個心是佛心,是佛,心作那個心是真心、是本性,我現在一念佛,這個念佛的心跟自性、真心、本性相應,是心作佛;我發心我一定要作佛,這就跟佛相應。你看看自心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現在你又要發心作佛,你這個願望不會落空,你這一生當中肯定作佛,信心十足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所以我們常常提醒同學們,心是佛心,願是佛願,解是佛解,行是佛行;心願解行要同佛。

      佛是什麼心?我們不能從性上說,從性上說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沒話講的,說不出來的。我們從事上講,不從理上講,理上沒得講。事上真誠心,常存真誠;清淨心,不受任何染污;平等心,沒有高下;正覺心,不迷惑;慈悲心,不自私。我們如果起心動念都能夠與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完全相應,這個心是佛心。用這個心來念阿彌陀佛,就心心相應,為什麼?阿彌陀佛的心就是這個心,這個就是大菩提心。真誠是體,真心之體,我們的心真,我們的心誠,沒有一點虛偽,沒有一點虛假,你就跟真心之體相應。真心之德,清淨、平等、正覺;真心的作用,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。你跟自性、真心的體相用都相應,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,用這個心求生淨土,用這個心親近彌陀,心境一如。

      歐陽竟無說佛教不是哲學,就是這個意思。哲學裡面心跟境是對立的,所以佛法不是哲學,佛法心跟境不是對立的,是圓融的、是統一的。所以佛在大經裡面常常跟我們講這個事情,不一不異。你不能說它一,為什麼?你說它是一,心是心,境是境,不能說一。你也不能說不一,不是一,它是一個性變現的。這個話不好懂,我們用金器來做比喻大家就好懂。譬如你有一個金的戒指,黃金做的金戒子,你有一個金的手鐲,兩樣東西擺在此地,你說它是一還是二?你要說它是一,戒指不是手鐲,手鐲不是戒指。你要說它是兩個,都是黃金,戒指純金,手鐲也是純金,沒有兩樣。所以你不能說它是二,也不能說它是一,非一非異,心境一如。

      如字是講性,我們今天講的心,講的菩提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是自性裡面現的,一切境界也是自性裡頭現的。境界,小,我們身體,或者我們身體最貼近的,我們穿的內衣,最貼近的;大,遍法界虛空界,這是境。我們今天這個心是緣慮心,能夠思惟、能夠想像,我們用的緣慮心,這個心是真心現的,是識心變的。整個宇宙、整個法界,這就是所謂境,也是這個心現的,也是這個心變的,無二無別。所以,能所不二,這一句話意思很深。能變的是自性,所變的是萬法,萬法是相,自性是體;體不離相,相不離體,相要離了體,相不能存在。所以,一切現相必然圓滿具足體性的德能,我們現在講一定具足本體的本能。

      本體的本能是什麼?佛法裡面講的「靈知」,佛在大乘經上講的「見聞覺知」。見聞覺知是自性的本能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非有非無。它所變現的一切萬事萬物,大到世界,小講到微塵,因心成體。它不會失去心的特性,心的特性就是靈知,所以一切萬物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性是活的,它變出來的東西,怎麼會是死的?所以一切萬事萬物,它的本能能見、能聞、能覺、能知。我們凡夫粗心大意,以為這些植物、礦物沒有知覺,錯了,統統有知覺;佛法裡面講靈知,不叫知覺,叫靈知。

      日本江本博士,他的姓是江本,不是像中國人的一個字,他姓江本,名字叫勝。他實驗證明,證明水(水是物質),自性的特性統統具足;樹葉也統統具足,微塵也具足。所以,他可以實驗泥沙石頭,一切萬物你去實驗你會發現,統統都會聽、都會看,都懂得人的意思。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難得他用科學的方法實驗證明出來。只一樁事情證明,然後你慢慢實驗所有一切萬物,統統具足自性的本能,見聞覺知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  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再看這第二個小段,思慧,「淨念相繼,無有間斷,故名思慧」,我們講到理持。蕅益大師《要解》的原文我念一念,「理持者,信西方阿彌陀佛,是我心具,是我心造,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,為繫心之境,令不暫忘也」。這是《要解》裡頭的原文,我們介紹的時候比較簡單,用三句話十二個字,「心作心是,心境一如,能所不二」,這是理持。接著再看末後的小段。

      「剋期辦事,利根一日即不亂,中下不定,但能一心,皆得往生,名修慧」。這裡頭這一句非常重要,「但能一心,皆得往生」。所以,羅什大師翻這個經有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,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,都是三慧具足!念佛法門無比殊勝之處,就是學習的時間短,不需要太長的時間,成就則無比的殊勝。《彌陀經》上跟我們講,修學需要多長時間?七天。《彌陀經》用七表法,但是經上明明白白的說出來「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到若七日」。為什麼?它要不是寫得這麼明白,那個七我們看作表法,七代表圓滿,那就不一定真的是七天。經上既然這樣說了,我們知道這個七天是事上說的,不是表法上說的,確確實實事上講的。利根、善根非常深厚的人,他一天就念到一心不亂。有沒有?有。

      我們在《地藏經》上看到婆羅門女,婆羅門女念佛一天一夜,她確實念到一心不亂。為什麼?她在定中去參觀地獄。你看地獄裡面鬼王看到她來,迎接她,稱她菩薩。問菩薩你來有什麼事情?婆羅門女是凡夫,念到一心不亂那就是菩薩。事一心在大乘裡面講(這是大乘法),圓教十信菩薩,初信到十信位都是事一心不亂。我們在前面報告過,三不退裡面,圓教十信位的菩薩得兩種不退,一個是位不退,一個是行不退。如果這個一心要是理一心不亂,他是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以上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。婆羅門女念一天一夜,她所得到的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?理一心很難講,事一心我們可以肯定。事一心就不得了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。

      但是西方淨土非常非常特別,它四土在一起,所以一生一切生,生一土就四土都得到,無論生哪一土。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,功夫成片也是一心不亂,是一心不亂最淺的,不是真正的一心不亂。他伏見思,沒有斷見思煩惱,事一心是斷見思煩惱了。理一心不但見思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無明也破一品,理一心不亂,利根人!利根、鈍根,從相上來看,就是一個放得下,一個放不下;利根人放得下,鈍根人放不下,就這麼回事情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雖然在這個世間跟大家生活沒有兩樣,是一樣的,心裡面決定不染著;放下不是在事上,在心上。

      他為什麼能做得到?因為他一心嚮往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是我的老家,阿彌陀佛是我的父母,諸上善人是我的兄弟。我家樣樣都美好,沒有一點缺陷,想家!急著回家,這個地方我統統不要了。這是出來旅行,這個地方不是好地方,此地一切人事物,確確實實沒有一樣東西值得牽掛,沒有一樣東西值得我放在心上。他真放下,這根利!所以這個世間你們說好的,他決定沒有貪戀,你說不好的,他決定沒有瞋恚。他確確實實以清淨、平等、慈悲心,來看待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、一切萬法,心裡面真正是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這是事一心不亂!

      急著回家,這裡不好玩,玩夠了,還是回家去好。如果貪戀這些地方,你就回不了家了。我用這個方法來比喻,諸位比較容易懂得。利根,真的一天成就。一心不亂得到之後就不會失掉,這是真得到。現在好像有一點這麼個境界,出了念佛堂又亂了,那你沒有得到。要記住,得到之後不會失掉,真得到了。功夫成片亦復如是,你才能成就。你只要得到之後,你會更精進、更努力,身心愉快,法喜充滿,像夫子所講的不亦說乎!真正得到是這個現象,那非常快樂。

      「中下不定」,中下根性的人不一定,有兩天、三天、四天、五天、六天,根性最差的七天也能得到。那我們要問了,我們念了七十天了都沒有得到,什麼原因?不是真念!對這個世間還留戀、還放不下,那就沒有法子了。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在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宋朝的瑩珂,連《安士全書》裡頭引用《往生傳》的時候都有他,很好的例子。三天三夜一心不亂,把阿彌陀佛念來了。

      他是個出家人,是個不守清規、破戒的出家人,不是個好出家人。在大眾當中一般都瞧不起他,劣根性太重,自己沒有辦法約束自己。但是他有一個好處,這個好處非常非常難得,就這個好處救了他。什麼好處?他懂得因果報應,所以常常想到自己所作所為決定墮地獄。一想到墮地獄他就恐怖了,就害怕,問同參道友有什麼方法能救他?有一個同參送他一本《往生傳》,他說你看看這個,也許對你有好處。他讀了《往生傳》非常感動,痛哭流涕,決心念佛求生淨土,萬緣放下。

      所以把自己的寮房關起來,三天三夜不吃飯、不睡覺,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。念了三天三夜真是精疲力倦,他的心真誠,真的想往生極樂世界,就像是回家心切。阿彌陀佛來了,他也非常歡喜,阿彌陀佛告訴他,你的陽壽還有十年,你好好的念佛,十年之後你命終時佛來接你,阿彌陀佛再來接你。這感動佛來安慰他!他真聰明,真很了不起,他跟佛說我的習氣太重,這十年當中我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,不知道又造多少罪業,也許就不能往生。他跟阿彌陀佛要求,我十年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就跟你走。阿彌陀佛答應他,三天,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。

      他歡喜的不得了,房門一打開告訴大家,我三天三夜念佛沒有睡覺,阿彌陀佛來了,約好了三天之後我就走。寺廟裡的人沒有人相信:你這樣的人,哪有這麼樣簡單!但是三天時間很短,大家抱著半信半疑的心,看三天之後你往生不往生。到第三天,他要求大眾念佛送他,大眾當然很歡喜,也來看看到底是真的是假的。念不到一刻鐘他說(別人看不到)阿彌陀佛來了,我要跟他走了。說完之後他就走了,真的一點不假,現身說法。中根三天三夜! 

      所以我們看到瑩珂這個事情,他給我們做出榜樣。如果我們遇到大災難的時候,決定不要猶豫,決定不要恐怖,這個時候應當下定決心求生淨土,把這個世間世緣統統放下,沒有一絲毫牽掛,一句佛號念到底,佛一定來。你看瑩珂不守清規、破戒的人,都能在三天三夜的時候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。我們雖然有過失,好像還沒有他那麼嚴重,佛哪有不來的道理?問題就是你的信願是不是真的。你沒有把佛念來,你那個心是假的,你對這個世間還有很多貪戀,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,你沒有能放下。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你真放下了嗎?

      樣樣放得下,在理上佛常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些話都是佛教導我們徹底放下。一部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講什麼?我做了一個總結論,非常簡單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我就總結這十二個字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就說這十二個字。如果你真正明瞭了,哪有不放下的?不放下也不行,為什麼?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。《心經》是《大般若經》的精華,講到最後「無智亦無得」,你還貪什麼?你還牽掛什麼?一場空!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要覺悟!

      覺悟的人放下,徹底放下,所以他得自在。還有一絲毫牽掛沒有放下的,迷!沒有覺悟。迷真不容易破,迷關一破就得大自在。所以「但能一心」就決定往生,修慧;聞慧、修慧、思慧三慧具足。我們這樣講的,蕅益大師《要解》裡講的是三條,你想想看是不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聞裡頭有思有修;思裡頭有聞有修;修裡面有聞有思,一而三,三而一,看你從哪一個角度上看,換一個不一樣的名詞,一樁事情。這個法門學起來這麼簡單,一天到七天就成功了。諸位想想還有哪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快的?找不到了。

      我們天天在念佛、天天在修,修了幾十年,消息都沒有,這什麼原因?你所修的不如法。婆羅門女一天,如法。瑩珂法師三天,如法。什麼叫如法?放得下!回家的心懇切、真實,不是假的。我們的信願不真實,我們的念佛不老實,念佛沒有放下世緣,不老實,道理在此地。瑩珂知道他要不往生,肯定墮地獄。為了怕墮地獄,急著求往生,這是他往生極樂世界的緣,逼著他非去不可。你要不去,墮地獄有得受了!各人的緣不一樣,瑩珂法師如果不是破戒犯規,造作一切不善,大概他的勇猛精進發不起來,可能這一生就錯過了。他是罪過逼迫著他,這是前面講的五逆十惡,一念十念都能往生,從瑩珂法師得到了證明,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    所以破戒、作惡那些人不能輕看他,不能夠小看他。為什麼?他一旦覺悟回過頭來,可能就超過我們,這個事情不是沒有。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覺悟?什麼時候回頭?所以普賢菩薩教導我們「禮敬諸佛」,對於一切眾生要恭敬。他的好處我們向他學習,他的不善處絕不放在心上,當然更不可以放在口上,培養自己純淨、純善的心行。底下一段,第七段。

      說明「一心不亂,一心圓具(圓滿具足)三學三慧三資糧」。三學是戒、定、慧,三慧是聞、思、修,三資糧是信、願、行,一心圓滿具足。一句佛號裡頭也圓滿具足,就是我念的一句阿彌陀佛,與三學、三慧、三資糧決定相應,這裡頭統統具足,這個叫一心稱念。圓瑛法師《彌陀要解講義》裡頭,他的註解裡面講,「我執亡」,我執破了,「不為見思所亂,為事一心」。這就是一般大乘裡面的講法,見思煩惱斷了。

      我們從綱領上來說,簡單一點。見煩惱,有五大類。「身見」,執著身是我,貪生怕死,自私自利,這是身見,頭一關。第二種錯誤的見解,「邊見」,邊見就是相對的、對立的,這個見解叫做邊見。第三個叫「見取見」,第四個叫「戒取見」,這兩種都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成見:某人成見太深。成見有兩種,一種是因上的成見,一種是果上的成見,世出世間不離因果。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,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,堅固的執著造成障礙。最後一類的叫「邪見」,邪見是什麼意思?不屬於上面四種,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,都歸納到這一類裡頭,邪見。

      這五種見都是錯誤的,這個斷掉了,證小乘初果須陀洹。如果是大乘的、圓教的,那就是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。初信位的菩薩、小乘須陀洹,絕不執著這個身是我;換句話說,自私自利沒有了,貪生怕死沒有了,這是破身見的現象。身見破了是什麼樣子?你從這個地方就能夠覺察到,不會貪生怕死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。

      思惑是錯誤的想法,也有五大類,第一類是慳貪,其餘是瞋恚、愚痴、傲慢、對於聖賢教誨懷疑,這是思想上的錯誤,比見解上的錯誤嚴重、難破。如果這五種都破了,你就脫離六道輪迴,超越三界,證阿羅漢果。在大乘十信菩薩裡面相當於第七信,第七信的菩薩。但是在小乘只證得位不退,只證一個,三不退只有一個,阿羅漢也是的;但是菩薩,圓教菩薩證兩種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。斷證功夫相同,智慧、信願不一樣,菩薩超過聲聞,這說明事一心的標準。

      理一心,「法執亡,不為二邊所亂為理一心」。佛給我們講執著有兩大類,一類是我執,一類是法執。法執是對於一切諸法他執著,法有,我沒有。身,身是五蘊集聚而現的身,小乘是身沒有,五蘊有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個五蘊有,執著這個叫法執。菩薩聰明、有智慧,他知道五蘊也是假的,你看《般若心經》一開頭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。五蘊皆空,法執破了,不會被「二邊所亂」。二邊是對立的,不為二邊所亂,就是大乘法裡講的入不二法門,這是理一心,一切都不二。

      從根本上講能所不二,你看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能現跟所現不二,能變跟所變不二,能所不二。性相不二、理事不二,眾生跟佛不二,菩提跟煩惱不二,生死跟涅槃不二,入不二法門,遍法界虛空界融成一體了。自己心性融入真心、本性,自己這個身體跟法界(身體小宇宙跟大宇宙)融合成一體。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現前、德能現前、相好現前,這是理一心不亂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無障礙的法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二就有礙,就有障礙,不二就沒有障礙。入不二法門得大自在,宇宙之間確確實實沒有障礙,性相是一不是二,理事是一也不是二。

      大乘法裡面常講不一不異,這是真正不二法門。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,一二都不能說才叫真正不二。你要體會這個意思,決定不能夠用分別、用妄想、用執著,一用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落二三。所以一切諸法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看到真相;真相不一不異、不生不滅、無是無非、非有非無。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頭講得很多,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有所體會、有所悟入。

      「七日不亂後無更起惑造業之事」,這個地方說出來了。前面我跟諸位說過,只要你得一心不亂,你得到之後就不會失掉。得到之後還會失掉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得到之後一定是法喜充滿,確確實實像孔老夫子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「說」就是我們佛家講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現在一般人,日本江本博士講的,要用愛心、要用感謝的心對一切人事物。愛心跟感謝的心就是法喜的一分。怎麼樣提倡?說實在的話,不是自性上流露出來的。為什麼?自性上流露出來的是入不二法門,那個感恩、愛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凡夫今天講到愛、講到感恩還有私心在裡頭,沒有私心是真的,有私心不是純真的。我們只可以說是相似的真,不是純真,有一點相似、有一點接近。

      下面這個參考圓瑛法師《講義》(圓瑛法師《講義》我這個地方有),他《講義》裡面講的,「一日至七日,乃剋定期限,以辦生死大事」。這是真的要辦生死大事,像瑩珂那真的是辦生死大事。像婆羅門女知道她母親墮地獄,她真的要幫助她母親、救她的母親,這個一點都沒有假,純真之心。這樣的心行念佛三昧才能夠得到,不是這樣純真的心,念佛三昧得不到。念佛三昧得到了就是理一心、事一心,包括功夫成片,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「生死大事所作已辦」,你這一樁事情辦妥了!他說「何以故,一心不亂,就是念佛三昧功成,不亂即正定也」。這幾句話說得很好。所以這個境界你得到,你就不可能再會起惑造業,不可能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有把握了,你真的得到了。這裡面我們也分四個小段,第一小段。

      「不論事持、理持」,兩種持名都好,無論事持、理持,只要持到「伏除煩惱,乃至見思先盡,皆事一心」。要是「持至心開見本性佛,皆理一心」。不是事持得事一心,理持得理一心,不是這個說法。事持、理持是念佛的一種方式、方法。功夫要看自己,你自己功夫深,功夫有淺深,你一定要念到把煩惱伏住,這念佛功夫得力。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不再想別的了,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這我常講的,沒有這個念頭;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,什麼念頭都沒有。煩惱並沒有斷,只是你功夫得力,煩惱不會冒出來,這叫功夫成片。是事一心淺者,但是能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。

      如果你念佛的功夫很深,不管是事持、是理持,有相當深的功夫,煩惱斷了,永遠不會再起來,這是真正得事一心。見思煩惱斷了,這是念佛三昧成就了,很深的念佛三昧。這個深的念佛三昧,跟《楞嚴經》講的,就是等於九次第定。阿羅漢修九次第定斷見思煩惱,超越六道輪迴,用念佛的功夫比阿羅漢的方法簡單。所以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裡頭告訴我們,念阿彌陀佛就是甚深微妙禪。許多人不知道,還要去參禪,不知道念佛是上上禪,上上微妙禪。就用這一個方法能夠成就九次第定,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。

      如果再進一步還是用這個方法,把塵沙煩惱斷掉,無明也破了一品,那就是「心開見本性佛」;這個心開就是禪宗裡面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是理一心。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,不可思議!所以一般人,這是佛門的,小看了念佛法門,蕅益大師痛心!為什麼?這麼殊勝、這麼簡單、這麼容易,你修這個法門你這一生肯定有成就。你不相信,你對它懷疑,還要對它批評,你要搞另外的法門,另外法門是能成功,難!太難太難了。不知道這個法門殊勝,所以這個法門稱作難信之法。我們讀到這個地方諸位你應當清楚,真難信,不是假難信。不要說別人不信,先問問自己,我自己信了沒有?你自己果然真信,你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。

      由此可知,你念佛念到今天,連功夫成片都沒有得到,你不是真信。由此你就應該想到,為什麼我要把印光大師念佛的方法,他裡面講的不講經,我把不講經這一條改掉,一定要講經。印光大師那個時候不講經可以,念佛人善根深厚,念佛人老實,能信、能願、能行。我們今天要不把這個道理講透徹,你不信、不願,那就沒有法子了。講經的目的在哪裡?成就你堅定的信願,目的在此地。現在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