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薩本願經

    第43集
    2023 年 12 月 18 日

   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啟講,1998年12月圓滿。

    佛法建立,不能離開硬體設施,修道依據,最重要是心地法門。如果不知從心地修起,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。《觀經》三福第一福: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修福才能在人天享,這四句做不到,福報在惡道享。事理透澈,決定懺除業障。所以道場成立,應當先講《地藏本願經》,再說《無量壽經》,勸他念佛往生,這是一定的規矩。

    字體大小:

    地藏菩薩本願經  (第四十三集)  1998/5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4-012-0043

      請掀開經本《科註》卷下第四十八面,這一段是註解,簡單扼要介紹世尊放光的作用,我們先將這些名相簡單介紹一下,然後再做一個綜合的說明。

      【所謂白毫相光。大白毫相光。瑞毫相光。大瑞毫相光。玉毫相光。大玉毫相光。紫毫相光。大紫毫相光。青毫相光。大青毫相光。碧毫相光。大碧毫相光。紅毫相光。大紅毫相光。綠毫相光。大綠毫相光。金毫相光。大金毫相光。慶雲毫相光。大慶雲毫相光。千輪毫光。大千輪毫光。寶輪毫光。大寶輪毫光。日輪毫光。大日輪毫光。月輪毫光。大月輪毫光。宮殿毫光。大宮殿毫光。海雲毫光。大海雲毫光。】

      第一個是:『白毫相光。』

      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,註解裡面說出這個相好的業因,言語雖然只有一、兩句,但非常重要。「在因行布施時,適可前人意」,這兩句話重要。我們知道佛教化一切眾生,教什麼?教布施,布施就是捨,就是放下。能夠一切都捨盡,這個人就成佛。雖然在捨,還捨得沒乾淨,這個人是菩薩,完全不懂得施捨是凡夫。「捨」這個字的範圍非常非常之廣,可以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就說了一個布施,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。內要把煩惱捨盡,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惡見,這是裡面,你能把這些東西捨掉,你就超越輪迴。由此可知,輪迴怎麼來的?輪迴是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惡見造成的,不是別人造的,是自己造的。外面是五欲六塵,財色名食睡,色聲香味觸法,要統統捨盡。

      佛教我們捨,依據什麼道理?道理佛講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一代時教四十九年無時無處不說,特別是《般若經》,佛告訴我們「萬法無所有,三心不可得」,這是把事實真相全部說出來。外面所有的現象五欲六塵無所有,經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你怎麼可以要得到它?你希求想得到它,錯了!這一念起來六道就現前,你就搞六道輪迴,不知道一切法幻有,它不是真有,假的。三心不可得,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能得的心沒有,所得到的一切法也沒有,佛教你怎樣過正常的生活,正常的生活就是萬緣放下,身心世界都不可得,這是佛的境界。這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,正常人的境界。你內有一個得的念頭,外面有一切所有,你是全迷了。「因行布施時,適可前人意」,這個意思就深了,怎麼樣才適可前人意?行布施,令別人覺悟,這才是適可人意。不是他想財,他財就得到,那就滿意了,那是滿貪瞋痴的意,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。

      由此可知,所有現象怎麼來的?緣生的。緣也不是真的,緣的現象是什麼?剎那生滅,所以生生不住,這是緣的現象。我們今天得的這個身也是緣,在這一生當中所遇到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也是個緣,一定要曉得所有一切緣都是生生不住,剎那生滅。了解事實真相那就自自然然跟佛菩薩一樣,在這個世間跟人結善緣,絕不結惡緣,所有一切惡緣要化解掉,冤家宜解不宜結。怎麼個化解法?遇到冤家對頭來折磨我,我歡喜接受,沒有一絲毫怨恨心,而且還生歡喜心,為什麼?這筆帳了了,還了。他折磨我,他找我的麻煩,為什麼不找別人麻煩?所以自己立刻就警覺到這是緣;我過去難為他,這一生當中遇到他難為我,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,只有明白人、覺悟人歡喜接受。報完了,下一次緣再遇到,那就歡喜了。

      縱然殺害,像佛在經上舉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段故事,這段故事是出在《涅槃經》裡面,佛說得很詳細。菩薩在山裡面修行,誰也礙不著,歌利王出來打獵遇到了。菩薩在修行、在打坐,這個國王打獵的時候帶了很多人,這裡面也有不少宮女,見到菩薩,看到菩薩莊嚴、清淨、慈悲,向菩薩請教,就圍了很多人。國王一看到很不高興,所以就發脾氣,將菩薩凌遲處死,凌遲是用刀一片一片的割。菩薩沒有一點怨恨心,忍辱波羅蜜圓滿,而且菩薩還發願,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。佛說當時那個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菩薩,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。歌利王是誰?憍陳如尊者。這一次遇到,兩個關係就處得很好,怨解掉了。世間人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懷恨在心,麻煩!生生世世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非常可憐。為什麼要去做這些傻事情?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布施什麼?布施慈悲、忍辱,布施禪定、智慧,這才叫「適可前人意」。得相好,得白毫相。第二句:

      『大白毫相光。』

      「大」就比前面意思更殊勝,這三十二句十六對,每一對後面都加一個「大」字,意思都相同,「更為超勝」,這是「大」的意思。第三:

      『瑞毫相光。』

      「瑞」是祥瑞,古時候是以玉做為祥瑞的一個標誌,古人都佩玉,無論是男子、女人,玉是寶石裡面的一種。也以玉器做信物,信物就好像現在我們所講的憑信一樣,這是證據、是憑據。在這個地方表六道乘地藏菩薩威神之力,也就是地藏菩薩給六道眾生的憑信,依照地藏菩薩理論方法來修行,你就能超越三途、超越六道,這是一個祥瑞的憑信,稱之為「瑞毫相光」。

      『大瑞毫相光。』

      就不必說了,這是瑞毫相光裡面最殊勝,稱之為大。第五:

      『玉毫相光。』

      代表六道眾生。「玉」,古代人非常重視它,因為玉的性質溫潤,所謂溫潤之德;琢磨可以做出許多的用具。六道凡夫,性情躁急,所以古時候君子佩玉,玉是珍貴的寶器,你帶在身上時時刻刻要保護它,你就不能夠輕舉妄動,佩玉的用意在此地。你手上帶著手鐲,如果你要發脾氣,一拍桌子,手鐲就斷了,碎掉了,它用意在此地。教你學到像玉一樣的溫柔,戒急躁,取這個意思。「玉毫相光」就表六道裡面的凡夫,捨火宅裡面的急躁,火宅就是六道,捨六道裡面不好的習氣,增長性德。自性裡面的德能不叫習氣,為什麼?本來具足,它不是薰習而成。凡夫叫習氣,習氣是薰習成的,不是本性,叫習性。孔老夫子所說的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性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樣,佛法講得更透徹;可是習性各人不相同。不但是跟你自己的本性遠離,你跟一切大眾的習性也都有相當的距離,即使你們意氣相投,時間不會長。

      諺語裡面常講「花無百日好」,這是從比喻,再好的花沒有辦法支持三個月。以這個淺近的比喻說明人與人之間相處,好時節就像花開的樣子。「人無千日好」,千日是三年,處久了習氣都出來,初見面的時候不知道你習氣,對你很恭敬,不錯!處久了,毛病習氣全出來,恭敬心就衰退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。怎樣才能是長處之道?見性,性德流露那就能長處,它不是習氣,是本性。世出世間大聖大賢,他們的見解、說法真有學問,所以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要持什麼態度?淡,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,淡則長遠,才能保持長久。過分親近,將來必定疏離,這天經地義的道理,一定要懂得。所以「玉毫相光」裡面所表的,教我們淘汰習氣,培養天性,天性就是性德,遠離六道,契入聖賢的境界。第七句:

      『紫毫相光。』

      紫色在此地「表雜類眾生獲益」。雜類的範圍非常之廣,剛才說過一切眾生習氣不同、染污不同、造業不同、果報不同,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。得利益的大小、厚薄,也因眾生而不相同。這裡面的因緣經典說得太多,我們要細細去體會。第九句:

      『青毫相光。』

      這代表地獄,青色。為什麼用青色來表地獄?小註裡頭也有說,它「表地獄黑業」。地獄所造的極重的罪業,什麼罪業極重?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的業最重。你殺他的身,在佛法裡面講,他如果罪業要不重的話,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來了,六道裡面捨身受生,是很平常的現象。所以殺人身命罪不重,斷人家慧命這個罪重。說得粗淺一點,障礙人求道,障礙人學佛,把大眾學佛的機緣破壞,這就是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,這個罪重。重在什麼地方,諸位一定要清楚。身命捨了之後很快就得到,可能捨掉之後再得一個身,比這個身還好、還要莊嚴。害人的人他造惡業,被人害的沒造惡業;殺人的人有罪,被人殺了,那有什麼罪?所以往往被殺被害的,一轉世比這一世福報還要大,這種例子太多了。可是殺人的人,他要死了以後多半是墮惡道,他的果報不會比這一生好。所以人身,六道的身,身命很容易得到,但學佛的機會就難了,不容易得到。開經偈裡面所謂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那是真的。

      這麼難得的一個機會,他遇到了,你把他破壞,你把他障礙住,你說你這個罪多重?如果這個人聞法,真的清楚明白了,認真修學可能這一生當中,往生不退他作佛去了。你讓這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,成佛作祖的機會把它打斷,你這個罪多重!假如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什麼樣壞事都可以做,決定不要障礙人家修道,特別是念佛。因為修學其他法門,你這一生當中很難超越輪迴,但是人天福報很容易得到,唯獨念佛求生淨土,你這一生當中非常可能永脫輪迴,圓成佛道。這個機會遇到太難太難了。你要把人家這個機會失掉,你造的罪業可就重了。

      這是墮地獄,地獄眾生見到佛的光,給諸位說是青色的。像顏色不同的時候每一類眾生見的光不相同,每一類眾生見的相也不相同。一九八二年,香港聖一法師到普陀山去朝山,他們一共有幾個人,人數不多大概三、四個人,到「梵音洞」在洞口那裡拜,希望能見到觀音菩薩。他們去了三個人,不錯,聖一法師告訴我,大概拜了半個多小時觀音菩薩出現,三個人都見到,都非常歡喜。離開之後三個人就談談,你見到觀音菩薩什麼樣子?聖一法師見到是金色身,觀音菩薩戴毘盧帽,那個相就像地藏菩薩像一樣,地藏菩薩戴的是毘盧帽,身體是金色的,金色金光。三個都是出家人,另外一位見到是我們一般看到的白衣大士。還有一位出家人見到是比丘相,就是出家人比丘相。三個人同時拜,同時看到,三個人看的不一樣。從這個例子,你就看佛放的光,哪有放這麼多顏色!佛是一個光放出來,各類眾生見的不一樣、不相同。佛現的相也是一個相,各類眾生見的也不一樣。佛說話也是一音,各類眾生聽的也不一樣。這個道理佛在經上也講得很清楚,「境隨心轉」,佛示現這一個境界,眾生各個心念不相同,各個轉變成自己受用的境界。但是無論見到是什麼樣的色相,無論見到是什麼顏色的光,沒有不得利益,都能夠得利益。第十一句:

      『碧毫相光。』

      『碧』是深青色,青色的淺,碧色的深,我們講碧綠。小註裡面說「表地獄中利根,如調達在獄,樂如三禪」,調達是提婆達多,提婆達多造作的惡業很多很重,墮地獄。可是我們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,他不是凡夫,也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好像唱戲他扮演反派的角色,他演這個角色。演這個角色也演得很像,造作惡因也感受惡報,墮地獄。地獄他是真墮了,在地獄裡有沒有受罪?沒有,「樂如三禪」。四禪天裡面最樂的是第三禪,快樂。這是從反面教化眾生,示現給世間人看,惡不能造,造惡必定要受惡報。闍王入獄,阿闍世王也是菩薩示現,他在臨終懺悔得快,地獄相現前他沒進去。

      在中國唐朝張善和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大家都知道,那個人也是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。此地講「暫入即出」,暫入不是真的入,地獄相現前他看到了,看到之後立即懺悔。張善和的增上緣好,正在這個時候,遇到一位法師從他門口過,聽到他在那邊喊救命。這個法師進來看看,問他什麼原因?他是殺牛的,他看到許許多多牛頭人問他要命。這個法師趕緊點了一把香遞到他手裡,叫他大聲念阿彌陀佛,幾聲阿彌陀佛念了之後,他告訴大家牛頭人不見,阿彌陀佛來了,他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。這就是講地獄當中,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,知道懺悔、知道回頭,回頭得快。第十三句:

      『紅毫相光。』

      表畜生道。我們知道畜生裡面修行的很多,古人有寫成一本書,專門記載畜生修行而得善果的。從前印光大師弘化社也印得不少,《物猶如此》,也許同修看過這本書,裡面所記載都是畜生念佛。倓虛老法師往年在香港佛七當中講開示,講過一個故事,是溫州頭陀寺一個公雞往生,他講過這個故事,這都是真的。這是廟裡面有人拿了一隻公雞來放生,這個公雞很有靈性,每一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課,課誦完了牠也就出去。往生這一天,課誦完了牠沒出去,大家都走完,牠還在大殿裡面繞佛,香燈師就告訴牠,請牠出去。這個公雞也沒理他,站在大殿當中抬著頭看著佛像,叫了三聲就死了,站著往生。那時候諦閑老法師是頭陀寺的方丈,畜生往生。畜生道見到佛光是紅色的。底下一句:

      『綠毫相光。』

      綠色。這裡面給我們註解是「總表獄鬼同入法流也」,綠色是表三惡道。三惡道的眾生見到佛光是綠色,都能夠脫離惡道。這些畜生,我們心裡都清楚,都是過去修行人,臨終時一念錯了變成畜生道,畜生是愚痴,臨終的時候正念提不起來,所以誤入惡道。墮到惡道裡面去,畢竟善根還相當深厚,牠自己不是不知道,知道現在是畜生身,可是修行念佛還沒忘記,所以牠還有這個緣分,還能夠接近道場,還能夠見佛像,聽到佛的音聲。牠們見到佛光是綠色的。下面第十七句:

      『金毫相光。』

      我們許多人見到佛光是金色的,遇到金色的,這個根不但是利,一定很深厚,佛經裡面講善根福德因緣成熟。註解是講表餓鬼,諸位要記住,餓鬼不一定都說是餓鬼道,可以把它做為餓鬼的業因來說,餓鬼的業因是貪。「雖久埋惡趣,而佛性不失」,我們可以肯定一切眾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皆有佛性,這是佛在經上常講。一切眾生無量劫來都學過佛,都曾經聞法,都曾經親近諸佛如來,只是不聽教誨,隨順自己的習氣,依舊搞六道輪迴,不幸而墮三途。在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多,善根還相當深厚,縱墮三途,遇到佛緣,善根會現前。尤其是念佛法門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鬼畜往生也會見到金色光明,也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。不過這些道,三惡道業障重,很難覺悟,果然覺悟了,不輸給人道。阿彌陀佛度眾生是度九法界眾生,我們在經上都看得很清楚,所以說是三惡道裡頭,如果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,也是金色。下面第十九:

      『慶雲毫相光。』

      「慶雲」,我們中國也叫它做「景雲」。註解裡面說「此表離五住煩惱,顯五分法身之祥徵也」。慶雲也是彩雲,像我們早晨跟晚上看到彩霞一樣,這是屬於慶雲。它有很多顏色,表離五住煩惱。什麼叫做「五住煩惱」?這是佛學的名相,也是普通的常識。實際上就是我們平常講的「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」,通常我們把煩惱分成三類。說五住還是這三類開出來的,見思煩惱,「見煩惱」叫一住,見惑,佛法裡面叫「見一處住地」,它是從分別生的,它不是俱生的,見為一住。「思惑」裡面就有三住,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是思惑,三界統稱為「愛住地」,這個煩惱是俱生的,無始劫來的習氣。思惑是什麼?「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惡見」,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,叫俱生煩惱。合起來這是四住,見叫一住,思裡面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四住了,合起來是煩惱障,通常我們也稱為見思煩惱。下面再一類就是塵沙、無明,塵沙跟無明合起來叫一住「無明住地」,這樣就變成「五住」。無明住地是根本,是屬於所知障,前面四住是煩惱障,後面塵沙、無明合起來叫所知障,也叫做「五住無明」,亦稱為「五住煩惱」。由此可知,五住要破盡了,就是如來果地。阿羅漢只破了四地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超越了,塵沙、無明沒破,無明住地沒破,所以他不能夠出三界。塵沙破了,塵沙是比喻多,無明這是根本。根本無明破一品,超越十法界了,所知障開始破了。在此地用「慶雲毫相光」來表法,離五住煩惱,顯五分法身,這個境界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圓教初住菩薩,就入這個境界。第二十一:

      『千輪毫光。』

      這個意思跟前面不一樣,前面所說的光它不是輪相,註解裡面講「散光」,輪相的光比散光圓滿得多,它代表說圓法,利益圓頓根性的眾生。一切眾生學佛的根性,最難得、最可貴的是圓頓根性,那我們是不是這種根性?不是的,如果要是圓頓根性,修學就沒有這麼困難,一接觸就開悟,所謂「一聞千悟」,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。一切根性當中圓頓根性的人少,這種根性也就是《壇經》裡面所講的上上乘人,比大乘還要難得。我們聽了心裡頭非常羨慕,有沒有方法培養我們自己成為圓頓根性?有,不是沒有方法。問題是你肯不肯接受,你肯不肯依教奉行,什麼方法?薰習,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都是薰習來的,佛法也不例外,佛法因緣生。怎樣薰習?常常讀誦大乘圓頓的經典,你常常讀誦,不知不覺你就變成圓頓根性。讀誦要理解,解了之後要依教修行,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,你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。那就跟這上面講,「說圓法,被圓根,入圓門,獲圓益」。佛家常說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說法如此,聞法也是如此,「圓人聞法,無法不圓,圓人修法,無法不圓」。

      關鍵要在善學,你會學才行,你不會學擺在你面前你學不到。什麼法是圓法?給諸位說,法法皆是圓法。不但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圓法,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圓法,一圓一切圓。你要認為這部經是圓教大乘,那一部經是別教,那你錯了,你沒有圓得過來。怎樣才圓?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了。圓是真的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「事實真相」,「真實之際」,顯密教裡頭所講的大圓滿,這是圓法。把圓法分別不圓了,這是我們自己搞成的,絕對不是法有偏、圓。你說,法有淺、深,這都錯誤;法有高、下,你全都搞錯了。法是平等的,法決定沒有偏圓、決定沒有高下、決定沒有淺深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初住菩薩所證的淺,等覺菩薩所證的深,淺深不二。初住菩薩裡面所證的有等覺法,等覺菩薩所修的有初住法,那才叫圓。我們要懂這個意思,一定要在生活當中真幹,真的去鍊。鍊什麼?離一切妄想、執著。「千輪毫光」,輪相。小註裡面講「千輻之輪。表六道一念千如,至此顯著,圓轉無礙也」,無礙是《華嚴經》的境界。「彌綸周匝」,就是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整體,這才是大圓滿、才是輪相的毫光。往後都是說輪相裡面的差別殊勝相。第二十三:

      『寶輪毫光。』

      「寶輪」跟「千輪」是一個意思,這裡面加一個寶字,這一句著重在「寶」。表法裡面「表五道具圓根者」,取這個意思。可見得圓頓根性是寶,為什麼說他是寶?他接觸佛法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一般大眾一生當中,接觸到佛法未必能成就,原因在哪裡?根性不相同,緣分不一樣。自己具足圓頓根性,遇到好的緣分,決定成就。這個地方的緣是地藏菩薩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這個緣無比的殊勝。能夠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修學,就能夠成佛作祖,不但是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。這就是像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所說的大根性的人、利根性的人。利根性的人接觸之後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。不是這種根性,接觸之後,有的時候他不相信,或者是信了,他不了解,了解之後不肯做。即使做的時候,疑慮重重,做得不痛快。依舊墮在妄想執著裡頭,他得的果報,當然就不一樣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到,圓頓根性的人是什麼樣子?他看事情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做事痛快淋漓,利益眾生,自己清淨無為,絲毫不染,是這麼一個態度。第二十五:

      『日輪毫光。』

      這個地方也有幾句話說得好,說菩薩「從初發心,為度眾生,無有懈息。出於世間,住五神通,處於虛空,放智慧光明,滅邪見戲論」,這幾句話都是從境界上來說,他跟一般凡夫確實不相同。心地愈清淨,智慧就愈圓滿,對於世出世間萬事萬法、業因果報都看得清楚。雖然看得清楚,菩薩應世,依舊是隨緣。正是《普賢行願》裡面所講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你們喜歡怎麼做那你就怎麼做,善因感善果,惡因得惡報,因緣果報決定相應、決定不爽。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,決定沒有絲毫勉強夾雜在其中。這個隨順我們很不容易做到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都要加一點自己的意思,加一點自己意思在裡面那就不叫隨順。隨順是順其自然,絲毫意思不加,所以佛講經說法只是勸化讓你聽,你悟了,你就隨順你的悟處;迷了,隨順你的迷。佛菩薩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面。你要問為什麼?這道理就深了。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要認真去學習,這才叫學佛,學得跟佛一樣,然後在生活裡面得大自在。下面第二十七:

      『月輪毫光。』

      在此地表菩薩「具智斷二德,故能除五道熱惱,益四眾清涼。然此二輪」,二輪就是講日、月,「正表大士權實二智,照理鑑機也」。這段實在講最要緊的就是末後這一句,「照理鑑機」,實智照理,權智鑑機。機是眾生的根機,我們平常講觀機,鑑就是觀,你能夠認識一切眾生的機緣,你幫助眾生就契機。你有實智照理,宇宙人生的真相絲毫不迷,這是照理。理機雙契,這才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。所以經不能不講,不能不細講。現代一般大眾粗心大意,心浮氣躁,今天講經決定不能像古人那個樣子,古人說話含蓄,話中有話,你要會聽,你不會聽,不懂意思。現在要像古人那種含蓄講法,沒有人聽得懂,你白講了。一絲毫含蓄都不能有,這樣說法,人家聽了還未必能聽懂,這是我們要求三寶加持。所以研教、講經比什麼都重要。那念佛重不重要?同樣的重要,就像車的兩個輪一樣,少一個就不能動彈,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    要觀察現在世間這個「機」是危機,危急到極處。菩薩住在世間目的是幫助世間人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世間人點點滴滴的動態不能不覺察,你不能覺察你怎麼教人?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在觀照。現在是什麼世界?民主自由開放,將來必定趨向無限制的民主自由開放,這個事情麻煩了。為什麼?凡夫,他不是聖人。在佛法裡面最低的層次是四聖法界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他們的確是民主自由開放,人家有德有行,有智有定,有德有能,好!得其正面的受用。而在一真法界是圓滿的開放,真正是無限制,《華嚴》裡面講「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」,那個民主自由開放是達到究竟圓滿。可是對凡夫不行,凡夫要這樣作法他是隨順煩惱,煩惱一開放還得了!佛菩薩是智慧,智慧開放,好!煩惱可不能開放,煩惱一定要約束,不讓它越軌,才能維護社會的安全、安定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    我們看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裡面有殺、盜、淫,他那個殺、盜、淫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不但不墮三途,連十法界都不墮,高明到極處。可是我們凡夫隨順煩惱,你要做殺盜淫決定墮三途。隨順智慧示現造殺盜淫不墮三途,什麼道理?譬如社會一般人殺人放火,判罪馬上關到監牢獄去,演員在戲台上殺人放火不犯罪,沒人去管他,那是假的,在表演,不是真的。菩薩做殺盜淫是表演,不是真的,他隨順智慧,世間人隨順煩惱。民主對什麼人講?對佛菩薩講的。你這個國家所有一切眾生,人人是不是都是佛、都是菩薩,那可以講民主;如果不是佛、不是菩薩,那民主好危險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      我有一年在台灣住在木柵這個地方,也有四十年。四十年前,我在那邊講經,那時候我記得講《楞嚴經》。趙恆惕老先生來聽過幾次,這個人是民國初年軍閥,那時候大家稱他湖南王。在台灣與蔣介石先生同輩分就他一個人,蔣先生對他很尊敬,那時候好像他大概有九十歲。有一天我們講完經散步,送他回去,他在路上非常感慨說了一句話,他懺悔,晚年學佛:「年輕時候無知,搞革命錯了!」他跟我說錯了。我說:錯在哪裡?「民主制度下面沒有人才」,這話我聽懂了。你想看看在中國過去帝王專制的時候,人才怎麼出來?求啊!劉備找諸葛亮三顧茅廬。現在人怎麼講?馬上就出來,要你求?我好,選我,我比哪個都能幹,哪個人都不如我。真正有學問、有能力的人退,不會跟人爭。所以民主制度底下人才到哪裡去了?人才都隱匿、都藏起來,決定不肯參加競選,不可能的。真正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,不會幹這個事情。為社會、為眾生,貢獻服務方法很多,他不會走這個途徑,所以隱居,隱到哪裡去?隱於商、隱於工、隱於農,以這些行業來貢獻社會,服務人民。所以隱居不一定是隱居在山林,隱居在山林也有,隱於工商裡頭很多,當然服務的面就比較小。所以趙老先生到晚年學佛的時候漸漸覺悟,明白這些大道理。

      這種大道理幾個人覺悟?幾個人懂得?我們今天縱然明白也不敢反對,為什麼?民主自由是潮流,你反對潮流還得了嗎!所以佛菩薩順其自然,你民主順你民主,你自由順你自由,到你走盡頭的時候也會覺悟,也會回頭。所以這樁事情,孫中山先生他的智慧值得人尊敬,可惜壽命太短,也是眾生福薄,他走得太早了。他的觀察是把中國古時候的傳統,集合西方的優點,他倡導革命,提倡一黨專政,所以他不是民主自由開放,他是一黨專政。是以全國的人才集合起來,組成一個團體來管理國家,代替帝王,帝王是一家人,他一家人來管理這一國。現在是我們一國人有智慧的集合起來,管理這個國家,這個方法好,所以他不是多黨制。多黨制就爭,一爭就亂,孟子說得很好,「上下交征利」,國家就危險了。他讀書還是讀得多,他懂得這個道理,怎樣真正造福社會、造福人群,讓大眾得到真實美滿幸福的生活,這是大智大仁;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也是不可多見。這是說到「照理鑑機」。第二十九:

      『宮殿毫光。』

      「宮殿」,要用在現在的話來講是高大的建築物,古時候的宮殿在一般建築是最高的,現在我們不能夠看到宮殿就想到古時候宮殿,不行,那個意思表達不出來,現在我們看到一定要想到現代都市裡面的高樓大廈。在此地「表三途超出人天,顯五道同歸佛果,故現高顯之相」。三途層次最低,從三途出來生到人天兩道,這是高處。但是這還不算高,五道實際上就是六道,五道是講天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五道。「五道同歸佛果」只有淨土,真是所謂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能令地獄眾生一生成佛。這在佛法裡頭,無量無邊的法門,只有這一個法門最殊勝。要用這個意思來說,那是一切法門裡面淨土法門最高,淨土法門最勝,愈是最殊勝的法門,諸位要記住愈是簡單,所以淨宗的經論最少,五經一論,少才好學。

      五經一論我們是不是要全部來接受?不一定,這六種東西任何一種都能成就。這六種東西從分量來說有大小的差別,《無量壽經》大,文字多;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小,文字少,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,可是裡面所講的理論、原則、境界、成就,決定沒有差別;只要能依一種,都能夠往生不退成佛,這是這個法門真正殊勝之處,一切眾生遇到之後得大利益。縱然是這一生他不能完全相信、不能完全理解,沒有認真修行,那個真實利益還是存在。他來生、後生,再遇到這個法門,這個善根起現行,必定成就。這個狀況跟我們一樣,我們也不是這一生才接觸的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接觸過。接觸過為什麼今天還落到這個地步?那個時候接觸信不深、解不透、行不力,依舊隨順煩惱,還在六道打滾,變成今天這個樣子。今天又遇到了,是過去世的善根起現行,生生世世一遍一遍的薰修,到哪一生接觸真的明白、真的覺悟,決定不懷疑,下定決心這一生依教修行,那他就出離六道,就成功了。所以這一生當中能信、能解、能願、能行,還是稟承過去世的善根,這是聞法修學的習氣,這在習氣裡面是好的,能隨順這個好的,就行!末後這一條:

      『海雲毫光。』

      「表生佛一如,依正不二,染淨同源,苦樂無異。如海莫測邊涯,如雲原無分別。故知情生分別,法法條然。智入一無,事事平等。終於海雲,良有以也」。這是講佛放光這一段經文,始從白毫歸結到海雲,這個意思很深很廣,我們要細細去體會。這個地方這一句它所表,前面放光裡面「大圓滿光明雲」,在第一品裡頭是把這一句擺在最先。在這段放光,把這個意思擺在最後,其中的味道大家細細去體會,無盡的深廣,這才真正契入一真法界。顯示五道同歸淨土,入淨土就入了平等法,就入一真法界,一真就不二,樣樣都不二。所以我們現在供佛像,我們供三尊完全相同的阿彌陀佛像。有人問我:法師,你這個供是什麼意思?我說:西方三聖;他說:統統是阿彌陀佛?我說:你說是阿彌陀佛,我說不是。我說:當中阿彌陀佛,這一邊觀音菩薩,那邊大勢至菩薩;那完全一樣?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,沒有差別,你供的像有差別,是你們凡夫供的,分別心;實際上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,到極樂世界他的相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,你們不是在《無量壽經》上念過?

      將來我們彌陀村建立,我跟李居士說過,念佛堂圓形的念佛堂,念佛堂的四周統統供阿彌陀佛的像;其實我們現在講阿彌陀佛你才懂,不講阿彌陀佛你不懂,那是什麼人?蓮池海會,每一個往生的人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,一個相。一個相是平等相,沒有差別,相貌一樣、音聲一樣、體質一樣,皆是紫磨真金色身,這才如法。所以你所見到那是蓮池海會的大眾,十方世界往生的這些聖者,我們經上講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是這個意思。不懂得,這裡都是阿彌陀佛,只有明白的人點頭,蓮池海會。

      這是屬於境界上的問題,用這個方式引導我們逐漸契入境界,然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整段的經文。這裡面所講的光色種種不同,其實是一個光。一個光現這麼多色,現這麼多相,你要曉得這裡頭事實的真相是什麼?光從哪裡來?從實智,真實智慧。實智,《般若》裡頭所說「般若無知」,無知之智是實智,實智是遍虛空法界,像什麼?像大海,海水一樣,遍滿大海,水是實智。光是什麼東西?光是波動,現在我們一般人都知道,光是波動的現象,音聲是波動的現象,電是波動的現象,波是作用。諸位想想如果沒有水,哪來的波?水上的波浪,是依水而有的。諸佛菩薩放光,依什麼而有?他要沒有依的話,水波要沒有水的話,波怎麼形成?決定沒有波。諸位要知道波是權智,權智是依實智,依實智起光波,如來所發出來的音聲是音波,光是光波。如來,我們講法身大士,他們所發生出來都是依實智,起的光波、聲波、磁波,是這麼個道理。

      我們有沒有實智?有,這是平等的,不是修來的,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我們本來具足,迷了。迷了變成什麼?變成無明,所以六道凡夫,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波。那個波是依據什麼?依無明,無明就是自性,迷了的自性叫它做無明,覺了的無明就稱為自性,所以無明跟自性是一個東西。但是起的作用變成兩種結果,悟了的時候是一真法界,得大自在,迷了的時候是六道輪迴,苦難無邊。佛法之可貴是一念覺,這是我給你講放光這段的道理。你明白之後,真的看到佛放光一句話都不要說了,這裡面的意思圓圓滿滿你都明白,哪裡還要說這麼多廢話?盡虛空、遍法界就是這個作用而已,一個是體、一個是用,權智是用,實智是體,體遍虛空法界,用也遍虛空法界;體是靜的,清淨寂滅,用是動的;體無相,用有相,用它有波,波就有相。有些現象我們肉眼看不到,佛能看到,五眼圓明,他能看到,我們今天看到光,聽到聲音,但是看不到光波動的現象,覺察不到音聲波動的現象。可是我們現在藉儀器能夠觀察得到。在 儀器裡面我們能夠看到音聲的高低,高音它的音比較密集,集中起來那個音就高,低音的時候那個音就好像散了,這是高低音利用科學的工具發現。光波是波長跟波短,那就是一波有的波很長,有的波很短,這長短波的現象看出來了;長短波的現象就現的顏色不一樣,色不相同。

      由此可知,我們懂得這個原理,佛發射出來的光波是一;換句話說,他發現這個光射出來是平的,沒有波浪。佛發出來的音也是平的,也沒有波浪,所以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。但是眾生發出去這個波它有波浪,跟佛的波一接觸,佛的波浪也就跟隨著眾生波浪,恆順眾生。但是眾生跟佛的波浪接觸當中,他就有領悟,幫助眾生開智慧,原理在此地。然後你才曉得今天這個世界這麼亂,眾生這麼苦,大家心發出來的波是什麼?貪瞋痴的波,這個波很壞,而且這個波度起伏太大了。我們今天念佛修定,使我們發出這個波緩和,他那個波很大,我們緩和這一衝擊,我們的波也大了,但是他那個波度在降下,他的降下,我們起升,這樣才能夠把世間災難減緩,把世間災難再延遲,道理在此地。

      所以我們念佛堂念佛這個波,也跟電波一樣傳遍全世界,念佛有什麼好處?好處在此地。你真正懂得,你就產生信心,我們在這裡念佛全世界人得利益,不僅是自度。所以你發真心,懇切的心,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來念佛,自利利他。你不曉得這個道理:你關在家念幾句佛,你對社會有什麼好處?真有好處,社會人沒見到。但是他得受用,他得好處,他不知道好處從哪裡來,也不知道是怎麼改變的,那叫迷惑;覺悟的人、明白的人懂得這個道理。所以佛經字字句句,可以用現代科學來解釋,大家更容易懂。佛為什麼講經說法、放光現瑞?顯示這個道理。今天講生化、講物理、講化學,佛這東西全部都表達在裡頭,而且講得究竟圓滿,希望大家要細心去體會。佛法是一門高深的科學,絕不輸在現在尖端科學之下,比他們高明多了,他們的科技解決不了問題,我們佛法的科技能解決問題。所以希望同修們要認真努力,這裡頭決定沒有迷信。

      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