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薩本願經

    第39集
    2023 年 12 月 18 日

   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啟講,1998年12月圓滿。

    佛法建立,不能離開硬體設施,修道依據,最重要是心地法門。如果不知從心地修起,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。《觀經》三福第一福: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修福才能在人天享,這四句做不到,福報在惡道享。事理透澈,決定懺除業障。所以道場成立,應當先講《地藏本願經》,再說《無量壽經》,勸他念佛往生,這是一定的規矩。

    字體大小:

    地藏菩薩本願經  (第三十九集)  1998/5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4-012-0039

      請掀開經本《科註》卷下,第二十三面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:

      【復次地藏。若未來世中。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遇佛塔寺大乘經典。新者布施供養。瞻禮讚歎。恭敬合掌。若遇故者。或毀壞者。修補營理。或獨發心。或勸多人。同共發心。】

      這一段經文裡面前半段介紹過了,後面這一半是講遇到舊的。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,不是一般人獨立能夠經營的,能夠修復的,所以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如果你有力量一個人發心,好!功德非常殊勝,如果自己沒有力量,應當勸導大家共同發心,都是無量功德。至於經典修補之後,一定要有妥善的地方保存;古時候有一些家庭裡面藏寶,代代相傳,大家庭制度可以傳之於久遠。現在的家庭是小家庭制度,而且常常遷移。不像中國過去選擇一個處所建立房舍,這一住真的住上幾百年,老家。現在人常常搬動,在外國插個牌子隨便就賣房子,家就賣掉了,所以保存這一些古蹟就非常困難。遇到這樣的情形,我們應當要有智慧,最好給學校保管,或者給政府圖書館去保管。在中國大的寺院叢林,我們知道它能夠傳之永久,這個可以保管,像中國四大名山,這些道場不管怎麼樣的變化,這個道場都會傳下去的。它這個地方有藏經樓,可以藏在那個地方。這是藏故,故舊的修補好了以後,藏寶收藏的這些地方。更重要的這些舊的,我們可以把它翻印。翻印,複印本可以廣為流通,原本讓它妥善的收藏,複印本要廣為流通。甚至於可以把它輸入電腦,輸入電腦有兩種方式,一種就是原版輸入,現在用照相技術,可以在電腦上看到原來的版面,原來的字體,這是很有藝術價值。另外一種重新做版放在網路上流通,這個方法都好。

      總而言之,佛法著重在流通,不著重在收藏,你收藏起來,利益誰?所以一定要流通,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。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地方印經,市面上世俗人印經,後面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這還情有可原。如果是佛家四眾弟子,或者是道場,如果版權頁上印上這幾個字,麻煩就大了,你一生修行再好,功德做得再多,你還不免墮落。什麼原因?你障礙佛法的流通,這個罪比什麼罪都重,你做再多的好事抵不過這個罪過,你讓多少人法身慧命被你這幾個字斷掉,所以這個利害得失,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凡是能夠利益社會、利益大眾,流通是布施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布施財得財富,布施法得智慧,你不肯布施、障礙布施,不但你受貧窮的果報,還要受愚痴的果報。愚痴就太可怕了,造作一些極重罪業的人,根本的原因都是愚痴。三惡道受報,時間是經上講的「無數劫」,要遭這麼大的難,都是不明這個道理。一念轉過來了,發心布施、發心供養,得無量福。

      請看底下這段經文。小註裡頭有一段話,我們把它念一念,在第二十四面第一行,從第二句看起。「若遇毀損破壞者,即當修治補完,經營料理」,這一句專門是講大乘經,大乘經論,「昔賢云」,古人說,古大德說,「或開閉箱篋,蟲蠹朽爛,或挽脫漏訛,紙墨破裂,自不修理,不肯流傳,未免得罪法寶,有違佛制」,這是古大德的教訓。書籍放久了會生蛀蟲,所以藏書責任很大,一定要常常去翻書,不看也要常常翻動它,以免蛀蟲。中國這些書籍因為紙張跟外國人不一樣,每一年曬書,除去它的潮濕,現在科技發達可以不必曬,曬很麻煩,可以用除濕機、用乾燥劑來代替,所以說不必曬書。在外國圖書館裡面,我們看人家對空氣的調節,溫度的控制,非常嚴格,所以書籍能夠長遠保持得完好,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特別是在中國國內這些藏經樓,負責管理經藏典籍,應該到國內外大學圖書館去參觀、去學習;現代化的這些設施,我們一定需要,這是用來希望典籍能夠保持完美,能夠保持長久,道場這筆費用決定不能夠節省。前面說過,經藏就是我們的真善知識,佛陀不在世,我們修行證果所依靠的就是經藏。

      下面幾句話很重要,往往我們都疏忽了,「若不能修治,不可燒化」,有很多人不懂,佛經破了,破了燒掉,這個有罪過。你不能夠補,要找有人肯發心修補的,這一樁事情一定要注意到。下面他引用的是「如五百問云,戒律不用,流落可燒不」,可不可以燒掉?這是講戒經,沒有人看,沒有用處,破舊了,可不可以燒掉?「答:不得。不知有罪,燒,捨墮」,這是不知有罪,燒,這是捨墮。「若知燒有罪,故燒,犯決斷。與方便破僧,同」,破僧是破和合僧,這個罪過重了。「亦如燒父母」,造的罪業多重。今天我們想想看四眾同修當中,造這樣的罪有多少人?隨意的毀棄經藏,造極重的罪業。當然有許多人不知道會有這麼重的罪,他造了;這裡講得很清楚,不知道造,這個罪輕;知道造作,那個罪極重。燒父母、破和合僧,這是五逆罪,墮阿鼻地獄。不知而犯的,雖然沒有這麼重的罪,果報還是在三途。如果犯這種罪一定要真正懺悔,懺除罪業,發心修善,發心修補塔寺,修補流通大乘經教,這才叫真正的懺悔。下面經文這是講果報:

      【如是等輩。三十生中。常為諸小國王。】

      這是講發心修補故舊的塔寺、經書,這些人他們果報得『三十生中,常為諸小國王』。小國王在現代就是縣市長,我們看看古印度那個時候,跟中國三代、春秋戰國的時代,《史記》裡面記載,大國百里,小國有二、三十里,它的疆域就這麼大。二、三十里是現在的鄉鎮長,方圓百里大概就是一個都市。在古時候這些小國是一個國家,周朝時候八百諸侯,就八百個小國。這八百個小國分布在哪些地方?黃河流域跟長江流域這一帶,現在講中原地區,這一個地區佔現在整個中國面積不太大,很小的一個地區,裡面有八百個國家。諸侯就是小國王,相當於現在的縣市長、鄉鎮長,這都是佛經裡面講的小國王。可見得現在這個社會能夠作鄉鎮長、作縣市長,無論是中央任命,或者是地方選舉,都是過去生中修福,不修福他當不上。不過有一點不相同,從前在帝王時代這些小諸侯是世襲;換句話說,他的任期是終身制,老一代死了,兒子再繼續做,那真有福報,福報真大。現在人修的福報比不上古人,福報小,為什麼?任期兩、三年,可能一任就完了,頂多連任一次、兩次,那就很難得了,說明現在人的福比古人要薄,都是前生所修的因。

      【檀越之人。常為輪王。還以善法。教化諸小國王。】

      『檀越』是領頭做的。由此可知,如果是獨立經營,他就作大國王,跟大家一起來經營就作小國王。這個地方修因果報,我們要細細去思惟,你才能夠了解,了解之後就曉得我們應當怎樣修福。佛法非常重視修福,不是學佛的人不修福,那你就完全錯誤。佛教給我們不要享福,要修福,這是佛的意思,我們要懂。有福報給一切眾生去享,不要自己享,為什麼?因為我們自己煩惱習氣沒斷,往往享福就會迷惑顛倒,就會墮落,為了防止這個副作用,所以佛教給我們不要享福。佛常常讚歎苦行,苦行人道心堅固,不會退轉,苦行僧修福,不是不修福,所修的福報讓大眾去享受,這就是更大的布施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毘盧遮那如來,在淨土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,我們看到那個世界的依正莊嚴,福報無比,佛是不是自己享受?沒有,佛將他的福報提供給十方,一切往生到他那個國土裡面的人給他們享受。阿彌陀佛也如是,給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淨土的人,給他們享受,不是自己在享受。

      那我們要問:阿彌陀佛自己到底有沒有享受?這個問題你們自己好好去想。阿彌陀佛發願接引往生的眾生,你要知道十方世界念佛的人有多少,往生的人有多少,阿彌陀佛統統要去接引,在我們想一想阿彌陀佛忙得不得了,哪有空閒?可以說每一分、每一秒鐘,他都要去接人,從來沒有間斷過,這個事情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,做不到!阿彌陀佛有能力,他能化身去,我們沒有辦法化身,他能夠化無量無邊身,同時接引無量無邊往生的人,他有這個能力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,看看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,願願都兌現了,沒有一條是虛願,這是學佛最上乘法。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多半是業障極重的眾生,所以經上常常講到果報人天,偶爾提提將來決定作佛。我們看底下一段:

      【復次地藏。未來世中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於佛法中。所種善根。或布施供養。或修補塔寺。或裝理經典。乃至一毛一塵。一沙一渧。】

      這是總結前面所說。『未來世中』就是指我們現代,『善男子、善女人』是修福之人,『布施供養』,『修補塔寺』,『裝理經典』,是他所修的善業,他做的善事。這些善事,現代有許多人不認識,疏忽了。譬如講到印經、造佛像,這個世間很多有財富、有地位、有勢力的人,聽到之後他譏笑這是迷信,這些事情他們一毛不拔,而且還勸阻別人來做這個事情。「這是迷信,你幹這個幹什麼,這種對人有什麼好處?」他們提倡的是什麼?社會救濟,社會慈善事業他們讚歎,他們很認真、很努力的在做,救濟社會苦難的眾生,救濟病苦的眾生,現在所說的慈善福利事業。因為社會提倡,政府重視,知識分子讚歎,於是佛門弟子也走這條路,把這個事情當作正經事情來辦理,而對佛法看輕,以為我們學佛就是要做社會福利事業,舉世讚揚。這個事情到底對不對?不能說不對,也不能說完全對。這個話怎麼講法?社會福利事業是要做,佛法的福利沒有人知道,大家統統做慈善事業,能不能挽救社會?不能,社會還是趨向動亂。佛法的利益是教人斷惡修善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目標是這個社會長治久安,幫助眾生覺悟,拋棄煩惱、拋棄欲望,開發自性智慧德能。

      慈善,救人的病苦,如果有方法叫人不病不苦,豈不比你去救苦要高明得多!有沒有方法?有,大乘佛法就是這個方法,能教一切眾生不病不苦。佛法的教學,通常是以兩句話顯示它的宗旨,「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。慈善事業是救苦,還得不到樂,只是把苦的程度減緩一點而已,沒法子得樂。樂是要覺悟之後他才得樂,心開意解,法喜充滿,這要靠佛法。佛在經上講,在三寶裡面布施供養,修補塔寺,印送經典,這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。你們講慈善救濟,這是世出世間最究竟、最圓滿的慈善救濟,救人的法身慧命,救人永脫輪迴。不僅僅是三惡道,幫助人在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,作佛、作菩薩,世間什麼樣的慈濟事業能夠跟這個相比?歷史上古今中外不乏大慈善家,他們對社會展開極大的財物來做救濟的工作。他的福報有限,當時有人讚歎,過後世間人就把他忘掉,甚至在歷史上查也查不到,煙消雲散。從事教學的工作,你看釋迦牟尼佛、中國的孔老夫子,他們兩位在世的時候沒有財力,沒有做過財布施,他們所做的是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如果要說財布施,他的體力、勞力,佛法講內財布施,傳到今天兩千五百年之後,這個世間人聽說他們的名字歡喜讚歎,殊勝的業因果報,展現在我們面前。

      我們要曉得,財布施人家能得到的利益是身得利益,法布施別人得到的利益是心得到利益,心得利益,身決定得利益,可是身得利益,心未必得利益。心裡面離不開煩惱、憂慮、妄想分別執著,這絕不是財布施能辦得到的。法布施能破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能幫助人永遠擺脫煩惱,即使這個身再貧賤他也快樂。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就是一個例子,他非常貧窮,生活得非常快樂。今天有一些同修聞到佛法心開意解,得到佛法的利益,這些人你送財物給他,他不要,他對這個沒興趣。他的財能捨,他需要的是佛法,你送他一本經書、送他一卷磁帶,他看作珍寶,把它當無價之寶,這種人覺悟了,在佛法裡面講開悟了。這種人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,現前離苦得樂。離苦得樂不在財富,將來決定能夠往生不退作佛,諸位想想,還有哪一種布施供養能夠跟這個相比?

      很可惜世間許多人不知道,他們不知道我們不能怪他,我們反過頭來要責備自己,他為什麼不知道?沒有人跟他講,他怎麼會知道?所以今天社會廣大群眾對佛教產生誤會,過失是誰?過失是我們出家人沒有盡到責任,我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對不起歷代傳法的祖師,我們沒有盡到責任。出家是幹什麼的?弘法利生,大家都知道,你也會說。弘法利生的事情你做了沒有?你是怎麼個作法的?疏忽了,所以過失在我們自己。不但對不起佛祖,我們也對不起廣大的眾生,讓他們產生誤會,讓他們當面錯過修福的機緣。事實真相明白之後,自己要修懺悔,要認真努力修學,盡心盡力把佛法介紹給群眾,介紹給一切眾生,這才是真正懺悔,才能消自己過去的罪業。請看底下一段經文:

      【如是善事。但能迴向法界。是人功德。百千生中。受上妙樂。】

      這是講迴向跟不迴向。如果你不肯迴向,你的果報像前面所講,「三十生中,常為小國王」,縣市長、鄉鎮長,你得這個福報。如果你能迴向法界,『迴向法界』是什麼意思?我所修的福我自己不要享受,我願意將我所修的福供養一切大眾,給大家去享受,這個功德大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法界即是一心」,以一心來修福、來修善,這個善、福就等同虛空法界,它就大了。『上妙樂』是如來果地上菩提涅槃的大樂,這個樂我們說不出來,說出來也沒人懂。為什麼?沒有經驗過,哪裡會懂得?人間天上果報不能為比,這是迴向。所以明白人、覺悟的人,念念為眾生、念念為佛法,這是菩提心,菩薩心。再看底下的一段經文:

      【如但迴向自家眷屬。或自身利益。如是之果。即三生受樂。捨一得萬報。】

      假如你所修的這些善,前面所講的布施供養,修補塔寺,經理這些典籍。你做的這些善業,如果是只為自己做,或者是你為一家,這個果報小了。果報就三生受樂,不是三十生作小國王,這是講你是為自己、為你一家。『捨一得萬報』,這都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,你得來生福報。註解裡面引用《五苦章句經》的幾句話,提醒你自家眷屬的真相是什麼。這一段文在第二十八面倒數第三行,從當中看,它這裡有「自家眷屬者」,這是給你解釋什麼叫自家眷屬。「《五苦章句經》云」,這佛說的話,「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家室、知識、奴婢」,這是講家,自家眷屬。佛說有五個因緣,如果不是這五種緣,決定不會成為一家人,不會成為一家眷屬;眷屬裡面有朋友,知識就是朋友,你的好朋友。

      五種因緣第一個是「怨家」,小註說「父子互相殺害」,怨家;第二是「債主」,「父母財子散用」,生了一個敗家子,父母辛辛苦苦慘淡經營置的這些產業,到他手上幾天就敗光,債主!父母欠他的債,他來是討債的。第三種「償債」,還債,那就是父母是債主,兒女是來還債,所以兒女他在外面賺錢,賺了供養父母,這是還債的。對父母並沒有什麼孝敬的心,對父母沒有恭敬,但是在物質的受用不會給他缺乏,他會供養得很周到。這裡面也看欠債多少,如果兒女前生欠得多,對父母的奉養就很厚;如果欠得少對父母供養就很薄,在現在社會我們都能看到。第四個是「本願」,乘願再來,這裡面就有恩德,我們講報恩,這一類的兒女對父母有孝順心,有孝敬之心,這是本願。第五種是「真友」,過去生中是同參道友,志同道合,這一生又遇到了,這是真正善知識。前面裡面講「知識」,就是這種因緣,真的同參道友。這是說明自家眷屬包括的範圍。如果我們一切修學的功德是希望自己得利益,希望我一家人得利益,這個心量很小,果報也就有限,只能夠三生受樂,這就叫「捨一得萬報」。

      所以我們修學、修善、修福,心量一定要大,用心一定要真實。有很多人,譬如中國大陸這些水災,有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,還是不肯發心,我問他為什麼?他說我們救濟的錢,他們是不是真的會得到?是不是會被當中的人剝削去?他常常有這個憂慮,把行善中斷掉,這個機會錯過了。一定要曉得各人有各人的因果,人人都怕被當中的人剝削,這些苦難人沒人救濟了。即使被剝削也不在乎,我們也要做。你自己不能親手去布施,必須要通過第三者,不能不做。布施供養當中佛法更是重要,為什麼?懂得佛法的人,相信因果的人,我們託付他,他就一定會做得圓圓滿滿。請看最後這一段:

      【是故地藏。布施因緣。其事如是。】

      佛在此地總結,意思無有窮盡。這一句話說明,你所修的因跟所得的果報,就如經上所說的。註解裡面有幾句話非常感嘆,我們看註解的第一行,從下面看起:「總指王臣男女等,所修之因,所得之果,故云其事如是。」,其事如是就是指前面所說的業因果報。「無奈世人,信者施不盡力,不信者全不能行。」,這兩句話說盡了眾生相。社會大眾相信佛說的人,做了,沒有盡心盡力去做,所以得福不如經上所講的果報。為什麼?你沒盡力。我們看到有很多修福的人,看到他有業障,他業障轉不過來,於是就讓別人懷疑;他常常做慈善善業,常常做好事,他自己的業障沒轉過來,佛菩薩沒保佑他,反而引起社會大眾,對佛法修學喪失了信心。他修福為什麼轉不過來?沒有盡力,他有十分的力量,只用一分的力量去修福,那怎麼能轉得過來?

      我們看到現在世間許多富貴人家,在社會上大企業家,富商鉅子。過去我在台灣,有一段時期台灣的瑞三煤礦的董事長請我講經,在他家裡講,他把家裡一個廳布置一個講堂,大概可以容納一百多人。李建興居士,在台灣很有名。晚年的時候得老人痴呆症,求生不能,求死不得,大概拖了十幾年才走。為什麼他轉不過來?福報太大,財富太多,做這一點小事對他來講九牛之一毛,何況做得沒有真誠恭敬心,所以業力轉不過來。如果是如佛在經上所說的,你要盡心盡力的布施供養,什麼樣的業障都消掉了。你想想你財富是不是真的統統捨掉?捨不掉的,愈捨愈多,世間人不相信。我有一千萬財產,我捨一萬就了不起,我今天做一萬的功德,千分之一,他就覺得很值得驕傲,比別人都做得多,怎麼能轉他的業!他要拿全部財產統統捨掉去修福,後面的財富立刻就來。

      你要問,這個話有沒有事實來做證明?有,春秋時候的范蠡就是個好例子。這是越王勾踐的大臣,是絕頂聰明的人,他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,復興自己的國家。他深深明瞭勾踐之為人,這個人可以共患難,不可以共安樂,國家有難的時候密切合作,沒有災難的時候他有嫉妒心,不能容人,他了解。所以國家一恢復,他就偷偷的跑掉了,改名換姓,他改名叫陶朱公,做生意、做買賣。從小生意做起,沒有幾年發大財,發了財之後全部救濟貧苦,全部捐掉了。從小本生意再做起,沒幾年又發了,三聚三散。從這個事實證明佛所講的話沒有錯,你命裡頭有多少財富怎麼丟都丟不掉,你丟乾淨了沒幾天它又來了,命裡頭有的,哪裡會丟得掉?

      今天世間人不相信佛的話,認為我這麼多財富丟掉之後,明天吃飯,誰給我吃?我明天日子怎麼過?想到明天、明年,想到還有一輩子、還有子子孫孫,就一毛都不肯拔了,這是個錯誤的思想。不肯捨,福報很快就享完,享完之後後續沒有了,那才叫真苦,他不懂得愈施愈多。世間人信佛的人,實在講信佛的人很差勁,為什麼這麼差?佛法的道理了解得不夠透徹、不夠深入,信心沒建立起來。這個原因還是我們這些出家弘法的人沒有盡到責任,沒講清楚、講明白,一個沒有清楚、沒有明白的人,聽到法師講就相信,那個難!有,不是沒有,那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。雖然不了解,老師父給我講的我相信,我相信他,他肯真幹,這個人少,不多。多數人都是「信者施不盡力,不信者全不能行」,兩句說盡了世間眾生相。

      下面他是引「事證」,《譬喻經》上說兩個故事,這兩個故事諸位自己去看就行,我們在此地不必多說。我們舉范蠡這個故事,這是中國人、讀書人都知道的。在過去中國大陸供財神,供財神供誰?供范蠡,很有道理。現在供財神,我不曉得供誰?也許財神換了人。在台灣是把關公當作財神,很沒有道理。關公跟發財有什麼關係?沒道理。關公是講義氣,確實義薄雲天,是個知恩報恩的人,這一方面值得提倡,值得人尊敬;說拜關公會發財則未必。因為在歷史上去看的時候,讀他的書,他與發財好像沒什麼關聯,請關老爺去當財政部長,人請錯了,請他當國防部長可以,請他當財政部長就錯了,他不是個理財的人。請范蠡作財神爺非常有道理,他真的是發財有道,他有方法,他那個方法跟佛講的沒有兩樣,一個道理。

      我們學佛要把理搞透徹、搞清楚,然後信心建立,真正肯幹,自求多福。所以你要圓滿的福報,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。財布施你的財用不會缺乏,也就是你物質享受,即使在大災大難當中,你也不會缺乏;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有智慧;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無畏布施裡面第一採取素食,素食是無畏布施,絕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,不食眾生肉,培養慈悲心,這是無畏布施。心地慈悲,小動物看到你都很歡喜,不會傷害你,會跟你很親近。第二要常常存心,全心全力幫助一些苦難的人,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。他沒得吃,我們供養他飲食,他離開恐怖、離開憂慮;他沒有衣服穿,我們送他衣服穿,使他能夠保暖,不怕挨凍,這也是無畏布施;凡是幫助眾生得到身心安穩,都是屬於無畏布施,果報是自己健康長壽。今天大陸同胞遭受這麼大的苦難,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去做,不怕捨,知道捨得愈多得福愈多。

      註解裡面在末後的倒數第五行,最後一句,「行道之人,不但持戒禪誦,亦當布施作福」,這是佛在經上說的。教導後世的弟子學生,你們在行道修行,不但是要持戒、參禪、讀誦大乘,這是你日常的功課;「亦當布施作福」,你要懂得常行布施,財、法、無畏三種布施都要做。接著我們看「《大愛道經》云,今世滅罪,後世得申」,申是伸張。「有財不施,世世受貧」,這是什麼?吝嗇。吝財就得貧窮的果報,吝法就得愚痴的果報,吝惜無畏布施就得病苦災難的果報。這個世間人所有的一切受用怎麼來的?你相不相信?信不信佛說的?果然要相信,我現在貧窮趕快要修布施,為什麼?才能夠脫離貧窮。貧窮,我沒有東西施,你再想想有沒有?我今天吃都吃不飽,吃不飽我願意餓一餐,把我這一餐省下來布施給別人,你也行了布施,哪有不能施的?真正有布施供養的心,前面講「一塵一毛、一沙一渧」,布施供養的事很少,心廣大、心真實,果報就不可思議。佛給我們開的道路,貧賤之人也能修布施得大福報,這個天道才公平。

      接著說「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,智慧必以福德為基」,這兩句話講得好,不能夠偏在一邊。偏在一邊佛經上有兩個故事,修行人一個人偏重在修智慧,一個人偏重在修布施,這兩個人來生果報現前,偏重修智慧的這個,修禪定、修智慧的,證得阿羅漢果,這不錯了。雖然證得阿羅漢果,沒福報,常常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,「羅漢托空缽」,挨餓,很苦!誰知道你證阿羅漢?人家看到你就討厭,沒有緣分,沒人供養他。修福的人倒是不錯,但是落在畜生道,變成一個大象,投胎投個大象。這個大象有福報,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,國王出去都乘這個象,這個象那當然供養得好,多少人伺候牠、餵牠,出門滿身披著瓔珞,珠寶披了一身,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掛瓔珞」,福報大了。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,所以成佛,佛稱「二足尊」,足就是滿足、圓滿,二是兩種,一個是智慧圓滿,一個是福報也圓滿,所以佛是福慧雙修。佛沒有教我們不修福,你要認為佛教我們不修福,你就完全錯了,那佛怎麼能稱為二足尊?

      但是佛常常警惕我們、警告我們,修福不要享福,怕享福迷了。如果你享福而不迷,行!那佛也贊成你享福。所以到什麼時候可以享福?明心見性之後可以享福,為什麼?見性了,不會迷了。這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樣,大乘菩薩可以享福,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,享福他會迷。所以小乘,佛讚歎苦行。我們在佛的弟子當中可以看到,大迦葉尊者修苦行,「頭陀行第一」,而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,他不是貧窮之人,出家之後修苦行,吃人不能吃的苦頭,他歡喜、樂意,給初學人做個榜樣。

      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,那是代表大乘的,享福的。善財童子出生,他家裡面、院子裡面,樹、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,那是表大乘法。大乘是可以享受的,他不迷,大、小乘的境界不相同。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?雖然學的是大乘法,實在說連小乘的根機都不如,我們完全是凡夫,這個要知道。凡夫要不念佛求生淨土,沒路可走,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,以菩薩自居、以菩薩自豪,到處驕傲,那就必墮惡道,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瞭,自己確實是凡夫。大乘經我們讀了、聽了,增長不少的見聞,如果真聽懂、真覺悟了,應當發心認真努力去修學,這就對了。本經正宗分就講到此地,下面經文是屬於本經的流通分,請看經文。《科註》卷下第三十一面:

      【地神護法品第十一】

      從這以下是本經的流通分。流通分裡面有三品經:「地神護法流通」,「見聞利益流通」,「囑累人天流通」。我們看《地藏經》的架式,經文不算長,自古至今這個本子有作一卷的,也有作兩卷的,這個地方是作三卷,上、中、下三卷,經文不算太長,在架式上是大經的架式。我們看通常一般經典,大乘經也不例外,流通分只有幾行經文而已,序分也只有幾行,唯有大經序、正、流三分分量都相當豐富。本經的序分佔了一品,「忉利天宮神通品」,流通分佔了三品,這是大經的架式,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這種方式,《無量壽經》也是這個情形。我們從架式上看就知道,它是大乘當中最重要的經論,可以說大乘中的大乘,一乘中的一乘,確實如是。流通,流的意思取「水」,水是流動的,流傳三世,通達十方。

      佛教導我們,佛法要廣利一切眾生。任何一個人,出家二眾、在家二眾,你只要是皈依佛門,做佛的弟子了,你就有流通佛法的使命。所以佛在每一部經末後,都勸我們流通這部經典,傳持這一個法門,這是大慈大悲,幫助如來廣度有情。如果我們不能盡到這個責任,縱然自己修得很好,也對不起如來。世法裡面重視所謂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你自己本身對父母孝養得再好,可是你沒有後代,沒有人繼續香煙,到你這個地方就斷了,這叫大不孝。佛法亦復如是,祖祖相傳,傳到我,我修得也不錯,學得也很好,如果不能把佛法傳給別人,佛法到我這裡斷了,修得再好你也不能成佛,也不能超越輪迴,為什麼?你的所作,對不起諸佛菩薩,對不起傳法的祖師大德,怎麼忍心到你這個地方就中斷了?一定要傳法,代代有人,使佛法常住世間不至於斷滅,這是流通的深意,我們要明瞭。

      在佛法修學裡面,我們在這一部經上讀過,正宗分讀過,什麼功德最大?什麼福報最大?流通。前面給你講,修補舊的塔寺、修補舊的經書,這都是流通。身行,「身」做出榜樣給人看,這是用身來流通佛法,做出來給大家看,這是示現。「口」宣說是流通。不能怕累,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給我們示現,他也示現老,也示現病,可是老、病對於講經說法沒中止過,別人勸他停一停,他不能停,為利益眾生。這一些示現都是教我們後人,不要以為老、病可以休息,可以退休了。釋迦牟尼佛臨終還講《大涅槃經》,這個經是在臨終之前三個月講的,這是最後的遺教。他從忉利天宮下來之後,一日一夜講《大涅槃經》,就圓寂了。告訴我們到死都不休息,這是什麼精神?佛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不是只是說說,勸導我們而已,不是,真做出榜樣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我們要牢牢記住的。特別是發心出家,出家就要學佛,學釋迦牟尼佛,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,盡形壽就做弘法利生流通佛法的工作,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是諸佛如來的傳人。請看經文:

      【爾時堅牢地神。白佛言。世尊。我從昔來。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。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。廣度眾生。】

      『堅牢地神』是閻浮提大地的地神,地神我們世間人常講,土地公、山神都是屬於地神一類。土地是地神之小者,管轄的地區很小,一個鄉鎮、一個鄰里。堅牢地神是總地神,管閻浮提,要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管這個地球,他管地球大地。地堅固,所以稱他為堅牢地神。註解裡面註得很詳細,這是《阿含經》裡面佛跟比丘講有「四大天神」:第一個是「地神」,第二個是「水神」,第三個是「風神」,第四個是「火神」,地水火風這四大。地神也參加了這一次法會,聽完世尊講經說法之後,他出來向佛請法,首先說出他過去的經歷。他說『我從昔來』,就是由他過去一直到今天他所見到的。『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』,我們從這一句話看,這個地神的修行時間很長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,堅牢地神也是法身大士示現,他在過去生中曾經經歷無量菩薩摩訶薩,他布施過、供養過、親近過這麼多的菩薩摩訶薩。「摩訶薩」是地上菩薩,「菩薩」是三賢,三賢十聖的菩薩他曾經經歷過,布施供養過無量無數。『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,廣度眾生』,這是他所見到的。請看底下經文:

      【是地藏菩薩摩訶薩。於諸菩薩。誓願深重。世尊。是地藏菩薩。於閻浮提。有大因緣。】

      這個話是從堅牢地神口裡面說出來,是他所見到的。地藏菩薩比起其他的菩薩,更值得令地神敬佩,為什麼?他的誓願深重,下面他會說明。『於閻浮提,有大因緣』,堅牢是閻浮提的地神,他知道地藏菩薩與這個地區特別有緣分。這個話我們要明瞭,地藏菩薩與哪個地方都有緣分,緣分決定是平等的,決定是沒有偏重的。地神為什麼要這麼說?是說給我們聽的。我們在前面序品裡面看到,地藏菩薩分身千百億,他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,度那些最苦的眾生,菩薩的心是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哪裡會有偏重?堅牢地神這個說法是應機而說,我們今天生在閻浮提,現在是閻浮提眾生,所以地神來為我們說,菩薩與我們有大因緣,我們對菩薩更有一種親切感,用意在此地。實在說學佛起步就要從地藏學起,前面說過「地」是心地,「藏」是寶藏,學佛首先就是開發自性寶藏,這一部經裡面所有一切的教導,都是教導我們開發自性寶藏的方法。自性有無盡的智慧德能、有無盡的福報,如何開發?佛在這個經上都給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了。現在的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深信不疑,能不能如教修行?果然能夠深信不疑,依教修行,你就得福,智慧就開了,福報就現前。

      問題是我們確實信得不深,解得不夠透徹,所以奉行不力,不肯認真去做。我們得的利益很微薄,因素都在自己,佛沒有過,法也沒有過,古聖先賢沒有過。他們很慈悲,怕我們看這個經不能理解,做出詳細的註解,這個註解就是布施供養。我們自己有能力,好!講解這部經,自己也可以寫註解。自己沒有能力,就應當將前人這些註子,翻印流通供養大眾。這就是前面經上講,作註子的這個人他是帶頭的,他是發起修布施供養,我們今天看到這個註子,我們來響應,也發心翻印流通結緣。果報,他發起的他作轉輪聖王,我們隨喜的作小國王,果報不是講得很清楚?修福,有力量的一個人做,沒有力量的勸化大眾一起來做,福不唐捐。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,你的心真誠,你得的福報是實在的、真實的,你的心量大,你得的福報也大。所以修布施供養,不是說哪個人出錢多,他就得大福,出錢少他就得小福,沒這個道理。出錢多的人,如果心不真誠,不是盡心盡力,得的福報反而小。出錢很少的,像我們現在印的這部經,台灣的錢大概是七十塊錢,合新加坡的錢三塊多,不到四塊錢,他只印一本,這是出的力量少。如果他的心量大,修福不為自己、不為一家,為眾生、為佛法,希望這個世間多有一本書流通,發這樣的心,他得的福報反而大了,這個心很殊勝、很難得。我們看下面經文:

      【如文殊。普賢。觀音。彌勒。亦化百千身形。度於六道。其願尚有畢竟。】

      接著看底下一段:

      【是地藏菩薩。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。如千百億恆河沙。】

      地神在此地做一個比較,其他的菩薩發的願沒有地藏菩薩這麼大,還有盡的時候;地藏菩薩發的願沒有止盡。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地獄能空得了嗎?所以問問地藏菩薩能作佛嗎?你們諸位想想地藏菩薩能不能作佛?明白的人知道,地藏菩薩早作佛了,為什麼?一切諸佛菩薩是一個人,不是很多,他怎麼不作佛?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,應以地藏菩薩得度就示現地藏菩薩身,應以觀音菩薩身得度就示現觀音菩薩身,觀音菩薩、彌勒還是一個人,這是真的,這是事實真相,諸佛如來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。這個地方只是在偏重,對初學來講地藏重要,從地藏法門扎根。地藏教什麼?孝親尊師,孝敬就是修福修慧,你能孝敬這是福,你明瞭孝敬是慧,福慧雙修。這個經是佛門孝經,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孝道的圓滿就是佛道的圓滿成就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孝道還不圓滿。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圓滿孝道的基礎上,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。經裡面告訴我們哪些應當要做的,哪些不可以做的,都是屬於孝敬,真正孝親尊師的人,一定能夠明瞭這個意思,知道依教奉行。依教奉行,父母歡喜,這是盡孝,老師歡喜,這是尊師重道。

    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