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和尚於2009年12月19日啟講,2010年1月15日圓滿。
今天有殊勝緣分,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第一次講經。這次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全經選擇六十條,將重要開示節錄在一起。這個不是專對淨宗同學說,所有學佛同修,無論宗門教下,顯教密教,都是修學基礎,必須要明了。
無量壽經菁華 (第十六集) 2010/1/9 華嚴講堂 檔名:02-038-001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無量壽經》菁華第一段:
【普賢大士之德。】
十願我們學到第三「廣修供養」,今天我一到此地,就看到許多同修送紅包來供養,這樁事情可以不必。這是古禮,古禮不只這一樁事,古禮講經是開大座,大座的時間至少要四、五十分鐘,這個禮節很多,當中有供養。古時候可以,農業社會大家都有這個空閒。大座之前這些儀式它有兩個作用,第一個是莊嚴道場,講經非常隆重不是隨便的,引起大家的恭敬心。第二個意思,是怕有遲到的等他,等這個後來的,所以這個儀式完了之後,這才開始講經。實際上講經兩個小時的時間,前面四十分鐘儀式,後面迴向,就去掉一半時間,當中大概真正講經是一個小時。現在這個時代不一樣,我們是要來聽教的,我們不願意接受這些繁瑣的儀規,叫人看到就害怕,所以現在全都省略,供養也都省了。我們知道這是古禮,知道就好了。現在供養,最重要的是修行供養,我們把經意思聽懂,聽明白,真正去照做這是真供養,這個供養的意義超過財寶太多。因為我們希望佛法能夠興旺,興旺要靠我們修行,修行的人愈多,佛法就能興旺起來;這個供養再多,佛法興旺不起來。
昨天我們已經學過很多了,今天我們再接著學第四條,「懺悔業障,懺,梵語具云懺摩」。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,不喜歡麻煩,尾音就省略掉,懺摩,我們就用個懺。你看佛陀耶,我們用一個佛,後頭兩個字省掉;菩提薩埵,我們就用菩薩,提埵省掉。這是印度人不怕麻煩,中國人喜歡簡單,你看到什麼地方,要適合當地的狀況,適合當地的人情,就會受到當地人的歡喜,這一點我們要知道,該省的要省略掉。印度話叫懺摩,翻成中國意思叫悔過,「華言悔過,今言懺悔,華梵兼舉也」,這是翻譯這個名詞一半是梵語,一半是中國字,名詞的懺悔是華梵合譯。「謂之懺者,陳露先罪,悔者,改往修來」,這講懺悔它的含義,梵語懺摩這個意思,是在大眾或者對著老師的面前,把自己做錯的事情能說出來,這叫懺。跟中國的悔意思相通,但是在儀式上不太一樣,中國的悔是改過自新,不一定在大眾當中宣布。所以印度人這個懺悔,一定是在大眾當中宣布,說出自己的過失,改過自新。
下面就解釋「若欲懺除業障,即當自念無量劫中,由貪瞋痴,作諸惡業,障蔽真性,今當清淨三業,於諸佛菩薩眾前」,我們現在有佛像、菩薩像,眾是大眾,在大眾面前「誠心懺悔,不敢覆藏」,覆藏是隱瞞,不敢隱瞞自己的過失,這叫做「懺悔業障」。實在說大乘教裡面的修行法門很多,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那什麼法?可以說都是懺悔法。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常說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又說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現在我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在一生當中受這麼多的苦難,是什麼原因?那是我們迷失了本性,無量劫來隨順煩惱習氣造作許多的罪業,墮落在六道輪迴。既然在六道輪迴,這個六道裡面每一道我們都住過;換句話說,我們住過地獄,當過餓鬼,也淪落為畜生。這一生很幸運,罪業消了一些,才能夠又得人身,可是得人身怎麼樣?過去那些壞的習氣,在三惡道的習氣還常常起現行,遇到惡緣又會造惡業。我們這一生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就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又回到地獄。地獄裡面有菩薩、有鬼王,他們看到都搖頭,「怎麼你才出去幾天,怎麼又回來了?」確實是這個現象,經上講的句句都是實話。在古時候還好,社會上善人多,惡人少,正法流行,所以惡道出來得人身,有機會聽到聖賢教誨,有機緣遇到佛菩薩的聖教。如果我們真正有信心、有願心,一心修學,很可能在這一生當中,超越六道輪迴。那是大成就不是小成就!
但是我們生在現前的社會,科學技術發達,社會大眾崇尚科學,忽略了聖賢教育,也忽略了宗教的學習,把宗教看成迷信,不願意接觸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就接受不到聖賢教誨,沒有聖賢教誨,惡緣非常普遍,六根所接觸到的都是!我們細心去思惟、去觀察,這個世間現在崇尚什麼?崇尚殺盜淫妄,尤其是邪淫。邪淫,我們中國古人說「萬惡淫為首」,社會上處處看到殺盜淫妄,那就是古人講的,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在那裡造萬惡,你的身心會健康嗎?你的家庭會有幸福嗎?你的社會會安定嗎?這世界會有和平嗎?今天的動亂,災難頻繁從哪裡來的?佛說得好,「眾生的業感」。我們所謂的自然災害,是眾生的共業,個人的那是自己的別業。我們學佛的人要常常想到這些,要常常想到懺悔這個方法,只有懺除業障,我們的信心、道心才能夠建立起來。否則的話,我們一切的願望都會落空,我們希望的成就都不能夠如願,為什麼?這當中有業障。業障在哪裡?只要我們自己冷靜去觀察,你就看到了。現在在這個社會裡面太多,道場裡面你會常見到有附體,冤親債主附身。這是佛在經上所說的,欠命的他來討命,欠債的他來討錢,你要不能滿他的願,冤結不能解開,他就障礙你修行,障礙你開悟,障礙你證果。所以懺除業障,跟這些過去現前的冤親債主,用這個方法跟他們化解,誠心誠意的化解,對方絕大多數都同意。
為什麼?他們也清楚,這種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彼此雙方都痛苦。所以學佛的人,一定要拿定主意,我欠別人的一定要還,欠命要還命,欠債要還錢,要把它還清,再也不傷害眾生,再也沒有去佔別人便宜的念頭。諸位要記住,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是屬於盜心,你只起這個念頭你就欠他,你說多麼可怕。別人有對不起我的地方,我要把它放下,不再記在心上,不再有報復的念頭,我們解脫了。如果你還有怨恨,你還想報復;換句話說,你必須留在這裡搞輪迴你才能報復。這個念頭不能放下的話,念佛不能到極樂世界,為什麼?你還想報仇。你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東西要放下,再大的怨恨都要放下,都不能放在心上,這不能不知道的。人家欠你再多的錢,也一筆勾消不要了,我們才能到極樂世界去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,某人欠我多少錢,某人跟我不愉快,我還要去報復他,阿彌陀佛就走了,你這一生的緣就斷掉。這是別人欠我們的好辦,容易;我欠別人的,這個事情難辦,別人一定要討回。那怎麼辦?我們跟冤親債主如何把這些帳把它清了?這個相當不容易。那怎麼樣?學佛同學修行最基本的早晚課誦,早晚課誦裡面都要把修學的功德,迴向給過去現前的冤親債主,誠心誠意,再求三寶加持讓他能夠感動,真誠心就有感應。我們這有感,他就有應,希望他也像我一樣放棄了,他能放棄他就不干擾你;他不放棄,真有一類很執著的眾生,他不肯放棄。如果我們真心求懺悔,真心希望化解,我們以修學功德來補償,他真想報復也沒機會了,為什麼?這有護法神護持。你的功夫、你的往生他不至於來干擾你,護法神保護你,他不能靠近你。你得真幹,不真幹沒有護法神。
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好,真正皈依,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,你真皈依;假的沒有用處,有名無實那個沒有用處。持戒,五戒,你能夠持一條戒有五尊護戒神保護你,五戒你都做到,就二十五尊護戒神他日夜保護你。那你犯戒他就走了,他就不保護你,這是唐朝悟達國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。學佛同修很多人知道,佛門裡有個懺儀,叫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拜水懺也是求懺悔的,求消災的。這是悟達國師的故事,這個人從漢朝到唐朝十世都是出家人,都是很好的修行人,十世高僧。到第十世他成為帝王的老師,稱國師,佛門大德,皇上送他一個沉香寶座,就是太師椅沉香雕的。諸位想想,沉香我們現在知道,論兩賣的,那個多麼名貴!做這個太師椅供養老師,皇上供養老師。他看到之後心裡很歡喜,感到非常安慰,皇上送沉香寶座,也覺得自己的地位高過一切人。這是什麼?傲慢的念頭不嚴重,才起來有這麼點意思,他的護法神走了。這一走了之後,真有一個冤親債主,十世世世都跟他,是以前被他殺的這個人要報仇。十世都有護法神障礙住,他不能貼近,這一念,一念傲慢,護法神走了,他就貼到身上,長了一個人面瘡,幾乎把命送掉。這是幸虧迦諾迦尊者,是一位阿羅漢來跟他化解,把過去今生宿世因緣講清楚、講明白,對方接受了離開,他人面瘡好了。就告訴他,你只有一念差錯,你看看冤親債主就逃不過。所以真修行有佛菩薩加持,有護法神保佑;可是你煩惱一起現行,護法神就走了,這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,時時刻刻要保持正念,正念是清淨心、平等心,天天不能離開聖教,早晚要讀誦經典。早晨讀誦目的是提醒自己,我這一天遵守佛菩薩教誨,依教奉行。晚課就是懺悔、就是反省,我今天從早到晚有沒有犯過失?有沒有依照經教去修學?現在我們用什麼樣的標準,來反省、來改過?這些年當中我們提倡的儒釋道三個根。為什麼?這是基本的戒律。也就是說最低的標準,你能把這三個根紮下去,也就是真做到,你就會得三寶護念,你就會得到護法神的照顧。冤親債主雖然多,他也不能靠近你,諸位要記住,這是最低的標準。在過去,我們想想,悟達國師這個標準一定是完全具足,冤親債主為什麼來找到?那個時候人人都有這個標準,所以這樣的標準不希奇,那你要把標準提升。像悟達國師這樣的人,要提升到菩薩戒,持戒清淨才行;這一念傲慢起的時候,戒就破了。現在我說的這很低的標準,護法神都照顧你,為什麼?現在這很低的標準都沒有人做,你能做到那很希奇,那就很難得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我們想想就明白,務必要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做到。每天用這三樣東西來反省、來檢點,真的有過就要改,無過要勉勵自己,明天做得更好,這樣修行自然得佛菩薩照顧,你身心安穩。境緣那是肯定的,順境、善緣、逆境、惡緣,這是我們過去今生自己造的,遇到之後自己要承當。如何在環境,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裡頭保持清淨心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決定不能夠受影響,決定不能夠被染污,這才叫你真有功夫,你真有成就。
懺悔有五種,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,《普賢觀經》上說,「若國王大臣欲懺悔者,當修行五事」。這一段很值得我們做參考,特別是在家同學,我們淨宗同學,在家同學多。祖師大德教我們講的五樁事情,這五樁事情就是懺悔,第一個「不必禮拜」,你看特別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只要求你「應常憶念第一義空」。這個不必禮拜下面有解釋,「謂不必拘於禮誦之功」,就是禮拜讀誦這些功德,「但當存心憶念正理,不謗三寶,不於修梵行人作惡留難,是即懺悔」,這是第一條。你看佛對誰說的?對國王大臣。說國王大臣就把所有一切各行各業都包括在其中,這範圍非常廣大。要真正修行懺悔,不必拘束於形式,這就是過去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告訴我,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你要從真心去悔過,不在於形式,所以開頭就給我們講不必禮拜。應該常常憶念,什麼叫第一義空?起心動念是第二義,不是第一義;第一義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第一義。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諸位就想到,分別執著當然沒有,這是什麼境界?是真心現前的境界,不容易做到。佛要求的水平很高,我們做不到,做不到可以求其次。所以他要求的水平很高,高了我們做不到,那我們做其次,真的這個意思就在此地。
我們也真要得常常想著,常常怎麼想?《金剛經》上有很多句子好,跟中國人也特別有緣分。在古時候不是佛教徒,一般念書人沒有不念《金剛經》的,儒也好、道也好,所以《金剛經》流傳很普遍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一句話很簡單又好記,常常想到所有一切現象都是虛妄,你的心就放下了。不要把這些現象放在心上,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,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,清淨心是自己的真心,真心現前那是真懺悔。這個意思好!經上又教導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這是給你講什麼叫有為法,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,這就是有為法,有生有滅。你看看哪一法是不生不滅的?找不到。動物有生老病死,有為法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連地球都有成住壞空;換句話說,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,統是有為法。佛說這些有為法就像作夢一樣,夢裡頭有境界,我們醒過來之後曉得那是一場空。我們現在就是夢境,就是在作夢,你要曉得統統是夢中境界,過眼雲煙,你決定控制不住,你決定得不到,所以佛菩薩教我們放下。放下之後保持自己的清淨心,清淨心生智慧,智慧能照了一切法的真相。你在一切法裡面不受影響,在一切法裡面沒有障礙,那就是華嚴境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
應該怎麼看法?佛在《仁王經》上告訴我們,他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裡面有九百個生滅。現在我們都是用秒做單位,我們一秒鐘能彈幾次?大概可以彈四次,彈四次一秒鐘,六十乘九百再乘四是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。這是什麼?這是宇宙現象,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現象。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,我們現在看電影,電影院裡面看電影。現在電影我不知道,以前電影是用幻燈片,放映機裡面鏡頭一打開一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,再把鏡頭關下來再打開又換了一張,一秒鐘二十四張。我們覺得那個銀幕上好像是真的,很逼真,我們的眼睛被它欺騙。佛說我們現前的境界,一秒鐘是多少張的幻燈片?《仁王經》上講的二十一萬六千張,你怎麼會知道這個境界是假的?電影銀幕上是平面的,我們現實的它是立體的。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,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。
我們看到《菩薩處胎經》,這菩薩就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投胎,在摩耶夫人肚子裡面住胎的時候,有一部叫《菩薩處胎經》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在討論,宇宙之間的真相,萬事萬法的真相,真相從哪裡來?從念頭生的。這大乘教上常講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無明一現前就生起三細相,三細相就是阿賴耶。由阿賴耶變現成萬事萬法,變成這個宇宙,宇宙這麼來的,生命是這麼來的。這三細相裡面現在科學也知道,也說出來,我們不能不佩服,科學家告訴我們,宇宙之間只有三樣東西,除這個三樣東西一無所有。這三樣是什麼?第一個是能量,第二個是物質,第三個是信息,它就這三樣東西。這三樣東西確實就是講的阿賴耶,阿賴耶的業相就是能量,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,阿賴耶的轉相就是信息、轉相就是念頭。你的意念現在人講精神,境界相是物質,物質跟精神都是從能量裡頭變現出來的。可是科學家發現這三樣東西,這三樣東西從哪裡來的,他沒有說清楚,佛經講得清楚它從哪來的。我們能夠觀察到這一點,你對於所有境界相,你就不會去執著它。你也不可能在境界裡面去起一個對立的念頭、矛盾的思想,統統沒有了。這是什麼?這是你心定下來,外面境界相,無論是善緣、惡緣、逆境、順境,你都能在那裡頭如如不動,它對你再也不會產生影響。這個影響,無論是正面、負面都沒有了,這是什麼境界?這就是定中的境界。
大乘教裡面常講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那伽是印度話,意思是龍、是象,龍我們沒有看到過,象看到過。你看大象,你細心去觀察,牠好像都在定中,站著像入定,坐著也像入定,走動也像入定,慢吞吞的。所以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不會受外頭境界影響,為什麼?你了解真相是什麼,真相是剎那生滅。《菩薩處胎經》裡面,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,他說「心有所念」,我們凡夫起一個念頭,我們都不知道。這一個念頭是多少細念成就這一念?像一彈指,一彈指是多少細念成就的?好像我們拍這個電影一樣,從前老式的電影攝影機,它是用膠卷拍的,你一按這膠卷的時候,它就一張一張的在那裡拍攝,我們拍一秒鐘,拍一秒鐘它要用幾張?一秒鐘二十四張。它怎麼樣組成的?多少個念頭組成一念?《仁王經》上剛剛說過,《仁王經》上講是二十一萬六千,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組成的。可是《菩薩處胎經》不是這樣說的,彌勒菩薩回答世尊,他說「彈指之頃」,這一彈指,一彈指是多少?不是九百生滅,一彈指是「三十二億百千念」,百千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這是一彈指,三十二億乘十萬是三百二十兆,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。那一秒鐘四次彈指,再乘四,一千二百八十兆個細念組成一念。
所以我們看了《處胎經》,回過頭來看《仁王經》,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。你說這念頭多細,太微細了!波動的現象,宇宙確實是波動形成的,沒有波動就沒有宇宙,波動形成的。非常微細的波動,誰看到?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法是科學,科學講證據,科學講實驗,要把證據拿出來。佛法是科學,佛法不需要用機器來測驗,不需要這種東西,它用什麼?用禪定。禪定有等級,這很高的禪定,佛經上講八地菩薩他見到。七地以前沒看到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十一地、妙覺,這五個位次。《華嚴經》上講菩薩修學的位次,五十二個位次,最高的那五個位次都看到。你要修到八地菩薩你就看到了,所以這東西不是騙人的。佛家它講求的是信解行,最後是證,如果你沒有證得,不是你自己的,那是別人的,你聽說的。佛法要求的,要求你證果,你要證得那才是你自己的,你才管用。你自己沒有證得,你得不到真實的用途,我們講真實的利益你得不到,你必須證道你才真正得到。所以佛法不是說你信了就成就,不是的;你理解就成就,你在那裡修行就成就,不是,一定要證得!佛對我們的幫助,只能幫助我們信解,你看《法華經》上講的「開示悟入」,佛能幫助我們是開示,悟入是我們的事情,是我們學生自己的事情。開是開啟,我們不知道,他給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,我們知道了,知道有這個事情。
知道之後怎麼個修法我們還有困難,佛很慈悲,指示我們怎樣去修證,為我們做出示範,這個示是身教,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。我們依照他的理論方法去修學,這是行,行要累積功夫,功夫到了你才能證。證還層次,你看看五十二個位次,就像五十二層樓一樣,你得慢慢向上爬,爬到頂端那就是究竟的佛果,你全就明白了。可是沒有到頂端,到四十八層就是八地,宇宙之間極其微細的波動你看到了,到第四十八層就看到,不是假的。你認真去做,你會見到,有人見到嗎?有,見到的人很多。沒有人提出來釋迦牟尼佛講錯了,不是這樣的,沒有人說這個話。那就說明,他們見到的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樣,釋迦牟尼佛沒有騙人。所以佛法是科學。早年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說它是高等哲學。我學了五十多年,今年二0一0年,五十九年,我五十九年裡面發現到它不但是高等哲學,它是高等科學,比我們現在科學講得清楚多了。它真的是科學,他要你證,證得才算數。我們現在雖然沒證得,我們對佛經上所講的,我們信得過,為什麼?有許多修行到這個階段來的人,到這個層次的他們證得。他們沒有說,釋迦牟尼佛說的這是假的,沒有說這個話,我們就能夠信得過。信得過在現前的階段,我們能夠常常這樣去想,對我們放下大有幫助。
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?以為這都是真的,這是(身體)真的我,我住的房子真的是我家,真的是我的財產、我的眷屬,牽腸掛肚,一樣放不下,不曉得這些境相是剎那生滅。就用《仁王經》上所講的就夠用,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,比電影快多了,能夠常常想到這個事實真相,你還有什麼放不下?真正想通,這個世間還有什麼災難?沒有了。就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,「一切災難化為塵」,沒有了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哪來的災難!所以化解災難最微妙的方法,就是佛家裡面的空觀。這裡教我們觀第一義空,災難就沒有了,災難真沒有了嗎?真沒有了。你能觀到第一義空,在你的境界裡頭沒有災難;他要觀第一義空,他的災難就沒有了。如果我們住在地球上的居民,一百個人當中,有一個人能夠觀第一義空,這些災難真的就沒有了。所謂「一人有福連帶一屋」,那些九十九個人都沾光,那是真的。這是佛法裡面講自行化他,我們自己修行,那就是真的幫助別人。別人的行為善惡,千萬不要放在心上,為什麼?都不是真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他有執著,他就好像是真的,他就有苦樂憂喜捨的受;如果你統統放下,苦樂憂喜捨都沒有了,叫正受。所以,念頭太重要了。
下面接著說「不必拘於禮誦之功」,這是特別對什麼?對國王大臣們說的。他們學習佛門這些儀規,對他講有困難,他沒有這種時間來學習。所以這些儀式、儀規都可以不必,不拘於形式重實質,「但當存心憶念正理」,正理就是宇宙萬有的真相。唐朝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,就是清涼的老師,賢首國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講得清楚,講得太好!他是完全根據《華嚴經》說的。講宇宙的緣起不是大爆炸,大爆炸講不通。講宇宙的緣起,講萬物的緣起,講生命的緣起,講我從哪裡來的,講我的緣起,講得透徹。把這些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的心就定了。你看到這個宇宙人間萬事萬法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大學問,大道理。他這篇論文我們講過兩次,第一次大概用一百多個小時,第二次用了兩百多個小時。我們在講《華嚴經》的當中,穿插這部小論,為什麼?我們已經學《華嚴》學了四千多個小時,怎麼樣能夠入華嚴境界?這是很多人都有這個意念,都有這個願望,我們就選擇《華嚴義海》裡這一篇論文。藉著這一篇論文幫助我們修華嚴觀,也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宇宙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,你能夠得到正確,沒有一絲毫差誤。這對我們的受用就很大。
對我們修行方向、目標,我們就能夠肯定了,我們真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,尤其是要在短時間成就。為什麼?我想同學們很多都看過「2012」的電影,那是災難。同學們對我很關心,還找到了四種不同的紀錄片,這四種不同的紀錄片是許多專家學者在討論這個問題。究竟這個問題可不可能?專家學者提出的意見,根據科學的觀察認為很有可能。佛法裡面化解,實在講很容易,但是就是我們不肯做,要肯做真是不難。佛講經講了一個很好的原則原理,他給我們說「相由心生」,我們每個人的相貌,每個人的體質從哪來的?從念頭來的。你的念頭善相貌就善,身體就好;念頭不善相貌也不善,身體也不好,相由心生。山河大地,這個宇宙太空裡面這些星系,它是怎麼回事?那都是我們境界,境隨心轉。如果我們地球上的居民,人人心善、行善、言善,行為善,這個所有宇宙的星系運轉都會很正常,不會出一點錯誤,這個地球上什麼樣災難都沒有。這些居民心不善,念頭不善、言行不善,那什麼樣災難都出來。乃至於影響太陽系行星的運行,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。我們學佛的人相信,怎麼辦?諸佛如來、祖師大德都叫我們,「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」。能不能解決這問題?能,肯定能。為什麼?這一句名號是我們性德的名號,這個要知道,就是自性性德的名號。念佛你就成佛,念菩薩就成菩薩,念善,善境界現前;念惡,惡境界現前。念什麼,什麼現前,為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原理你要掌握住。
一切念頭裡面沒有比念阿彌陀佛更善,念阿彌陀佛你一心真正去念,頭一個你所得到的是什麼?身心健康,馬上就有效果,你能夠看得到。接著你家庭和睦,你事業順利,你所居住的地方沒有災難,大災難化成小災難,小災難就變成無災難,真是這樣的。你所到之處,你讓別人跟你接觸,明顯感覺到什麼?磁場不一樣,你的磁場是柔和的,你的磁場是安定的,你的磁場讓人感到非常舒適。我在早年初學的時候,這個磁場強烈的感應,頭一個就是章嘉大師,他所居住的環境,跟別人真的不一樣。其次李老師跟方東美先生,方東美先生不是學佛的,一個哲學家,那個磁場也不一樣。所以存心憶念正理,這是你的心正,你的念頭正,心念正,你的言語行為當然正。這是真懺悔,無始劫乃至於今生,所造的一切業障都能懺除。下面那是自然你會做的,「不謗三寶」,三寶是佛法僧,你不會毀謗,你不會毀謗一切聖賢的教法。「不於修梵行人作惡留難」,也就是對於真正修行人,你會愛護,你會照顧,你會幫助,你不會給他為難。就如同前清雍正皇帝之所為,雍正在歷代帝王當中非常難得,他在沒有做皇帝之前,雍清王,雍和宮是他做王子的時候住的住宅,他在那一段時期他讀了很多書。真的,中國所講的三教九流,他都接觸,他都學習,所以他的底蘊非常深厚。對於中國儒釋道三家,他是平等的禮敬,平等的護持。三家偶爾有門戶之見,他還能調解,所以他能夠締造乾隆的盛世。乾隆是最有福報的皇帝,祖父、父親給他奠定這麼好的基礎,讓他去享福。這是真懺悔,這是第一樁事。
第二樁事,「孝養父母,恭敬師長,《梵網經》云,孝名為戒,亦名制止」。我們先說這上半段,人世間最大的事情,無過於孝,中國的傳統文化,如果用一個字來代表,就是孝字。中國幾千年來是孝文化,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沒有的。曾經有人問我,現在這個世界太亂,災難太多,哪個地方會好一些?美國,美國在二戰之前,表現得還不錯,還講道理,二戰之後變了,這大家都曉得。講英國,講歐洲這些國家,你細心看它的歷史,幾百年前、幾千年前他們祖宗做的些什麼?累積的是什麼樣的行業?你就知道了。再看看印度,古聖先賢除了佛教之外,印度大的宗教很多,那個底蘊很厚,所以印度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地方。再看看中國,中國至少是五千年,我常常講決定超過一萬年。我們祖宗教的是什麼?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積的德深厚。大災難的時候到哪裡去?到中國去,到印度去,這兩個地方可靠,祖宗有德,其他地區都不能夠相比,這要知道。諸位讀《了凡四訓》,你就會得到這個啟示,讀古書。所以古人看這個家庭會不會發達,看他祖宗有沒有積德,祖宗積德的時候,兒孫一定會發達。我們的老祖宗積的德太厚,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,印度比我們早,但是在最近,這個兩千年來中國超過印度。佛法在中國生根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,在中國的成就超過印度,所以災難來了哪裡好?中國好,印度好。我常常用這幫助人解釋疑惑,我們根據世世代代的積福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所以孝是中國文化的特色,中國精神的特色,從孝展開來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、落實在你的工作、落實在你處事待人接物?給諸位說,就是《弟子規》。儒的《弟子規》、道的《感應篇》,佛家的《十善業道》那是落實。所以孝敬是大德,一個人孝順父母,恭敬師長沒有不發達的。你自己不發達,那是你過去世業障深重,你的子孫必定發達。這個在歷史可以給我們做證明,凡是在歷史上留名這些人,你細心去讀,都是孝子,都是好學生。佛法尤其重視師道,佛法是師道,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所以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是淨宗重要的典籍,淨業三福第一句說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跟這講的意思是一樣。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,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。
在古禮裡面就非常清楚,平常這稱名,你就能看出來,中國古時候對人尊重,小孩可以叫他名字,叫他的名,他成年就不可以叫,要對他尊重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成人,冠是什麼?戴帽子;女子十六歲成年了梳頭,這她成年了。成年,他的同輩分兄弟姊妹,或者是朋友,送他一個字,以後大家就稱字不稱名,對他尊敬。什麼人稱他名?父母一生稱名,老師一生稱名,就這兩個人。你在朝廷裡面做官,皇上見你也稱字不稱名,對你尊敬。你看稱名只有父母跟老師,這個非常明顯。如果皇上稱你名你犯罪了,你要被判刑,那個時候皇帝稱你名,不稱你字。所以孝養父母,恭敬師長,這是德行的根基,倫理道德的大根大本。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他要是學什麼道德仁義,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,那是裝飾門面,別有企圖,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我們要奠定這個真正的德本從哪裡?就是從孝親尊師。念念不忘父母,我們的心就正,行為就正,為什麼?不正,我們讓父母蒙羞,那是大不孝。起一個惡念不孝父母,父母在社會上怎麼做人?不敬師長,師長是怎麼教你的?所以背師叛道那個罪,跟不孝父母是同等的,在佛法裡面,都叫阿鼻地獄。古時候讀書人,一生不會忘記父母,不會忘記老師,我們要培養德行,要從這個地方做起。你看《弟子規》一開頭就是講怎樣孝養父母,講孝悌,而老師跟父母是同等的,都在一起的。
《梵網經》上說「孝名為戒,亦名制止」,這是說什麼?佛家講持戒。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教誨弟子們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戒是什麼?戒裡頭的根就是孝。沒有孝親尊師那個戒就沒有了,根沒有了,縱然有是假的不是真的,花瓶裡面插的花幾天就枯死了,它不是活的。所以孝是戒的根,這就是說明師道是以孝道為根基,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。孝道跟師道沒有了,這個天下怎麼能不亂?今天社會的混亂,根就找到。為什麼混亂?這個世間人不知道孝順父母,不知道尊敬師長,社會就動亂,你要找動亂的根源。如何能化解這個問題也在此地,怎麼樣來收拾這個動亂,讓這個社會恢復到安定,這個世界恢復到和平?沒有別的,提倡孝親尊師就做到。所以古時候帝王做人民的榜樣,做人民的模範,你看他對父母的孝,對老師的尊敬,上學行拜師禮,他為什麼要這樣做?為社會安定,為天下太平。別人一看的時候,皇上都這樣的,那還能不學嗎?皇上進學堂,也是向孔老夫子行最敬禮,三跪九叩首,天下人都服了。皇上對父母的孝敬,照顧無微不至,全國的人都向他學習,帶頭!把君那一個字做到,君就是領導,他真的做到。我們從小怎麼知道孝養父母?老師教的。怎麼知道恭敬師長?父母教的。都要第三者教,沒有第三者不行。父母雖然養育你,你也不懂,父母也說不出來,「我是你的爸爸,你是我的兒子,你應該孝順我。」話說不出口!兒子再問:為什麼要孝?這個事情多麻煩,多難講。老師講,老師把父母的恩德點,點滴滴告訴學生,他才明白,他才懂得回家孝順父母。
老師對學生也如此,也是說不出「你是我的學生,我是你的老師,你必須要對我尊師重道。」也說不出來!這個話父母教,父母在家裡要把老師的恩德,也要說給兒女聽,讓他真正懂得尊師重道。所以雙方面教,才把一個人教出來。現在這個社會,問題出在哪裡?父母不教兒女尊師重道,老師也不教學生孝順父母,這個社會它怎麼會不亂?哪有這種道理?所以社會病了,地球也病了,要把那個病根找出來,應病予藥,你才能把它恢復到正常,正常就是健康的。這孝是戒。下面說「亦名制止」,就孝也是制止,制是什麼?制是制度,制是法治,止是禁止。這個意思是說禁止一切不善的念頭,不善的行為,人只要真正孝順父母,他不會有惡念,他不會有不善的言行。為什麼?他想起我要這樣做法,我對不起父母,甚至於想到我對不起祖宗,這孝產生多大力量。所以有孝行的人,孝心、孝行肯定不會違背倫理道德,五倫的關係他懂得,他會做得很好。五倫十義,他在生活當中他會做出來;五常八德,是他起心動念、言語行為的準則,他不會違背。這就是制止的意思。
「既能孝養父母,恭敬學法受戒之師,則無悖逆之罪,是即懺悔」。這把懺悔的意思說出來,這個人既然能夠孝養父母,恭敬學法受戒之師,學法的老師,受戒的老師,這兩種老師在我們現在學校裡頭,學法的老師就是管教務的,受戒的老師就是管訓導的。你看你們在學校念書,校長底下有兩個幫助他的人,一個管教務,一個管訓導,你對這些老師都能夠恭敬。印光大師說得好,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你就得十分利益,你能夠得多少是從你恭敬心上得來的。為什麼?恭敬心能夠受益,能接受;那個不恭敬的心他不能接受,他排斥,老師教他不會接受。恭敬心的人他會接受,愈恭敬接受得愈多,就這麼個道理。老師教學,除了個別之外,團體教學,大家是一樣的。現在學校都是團體教學,沒有個別的;古時候有,私塾裡頭,團體教學之外有個別教學。個別教學這個老師就是看學生恭敬的程度,絕對不是老師希望學生對他恭敬,那就錯了,那不是個好老師。老師從學生恭敬態度上,了解他求道的心是不是懇切?如果求道的心十分懇切,他對老師肯定就十分恭敬,是從這個態度上,看出他求學求道的心。老師對他的教學就不能含糊,他有十分懇切的心,老師教他九分就對不起他,為什麼?他還能接受一分,你沒有能滿足他,你對不起他。如果他只有五分求道的心,老師不必教他六分,為什麼?那一分裝不進去,你白教。所以老師教學的時候,他的用心看學生求學的心態,這個很有道理。所以印光大師常講,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恭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」。這裡頭說對老師的恭敬是自然的,真正的意思是對你求學那個學習心裡的恭敬,是這個意思。
這樁事情,在中國講了至少五千年,現在不講了。現在是道跟學沒有了,現在是什麼東西?現在是技術。在學校裡學習什麼?學習技能。所以現在社會有個問題很嚴重,許多的企業家想招聘人才找不到。大學、研究所每年畢業的這些人,他們不要,為什麼不要?不會做人,對做人的道理不懂。所以我們這些年提倡《弟子規》的學習,企業家們也來觀摩,非常歡喜。能夠接受過《弟子規》的,這人是好人,這個人是可以靠得住的人。從這一點我們重新認識傳統文化,對現在的社會它還是有價值的,還是一樁好東西。我們學習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就絕對不會有悖逆之罪,他的思想、言行一定能夠遵守道德,遵守倫理的規範,不會做出遺棄父母,背師叛道,不會造這種罪。能造出這種罪的人他在一個公司服務,他對老闆能忠心嗎?不可能。他為的是什麼?為的是利,有利他就做,沒有利他就不做,而且雖然是做未必認真負責,這差別就太大,不負責任這是罪業,這是過失。所以從根本上來講,孝親尊師,這是從根上的懺悔,這是五種懺悔裡面的第二種,這祖師大德根據經論裡面的道理教導我們。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,我們要特別重視提倡孝親尊師,端正社會的風氣,這個國家民族就有前途,這個世界才有和平的指望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