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149集
- 1
- 2
- 3
- 4
- 5
- 6
- 7
- 8
- 9
- 10
- 11
- 12
- 13
- 14
- 15
- 16
- 17
- 18
- 19
- 20
- 21
- 22
- 23
- 24
- 25
- 26
- 27
- 28
- 29
- 30
- 31
- 32
- 33
- 34
- 35
- 36
- 37
- 38
- 39
- 40
- 41
- 42
- 43
- 44
- 45
- 46
- 47
- 48
- 49
- 50
- 51
- 52
- 53
- 54
- 55
- 56
- 57
- 58
- 59
- 60
- 61
- 62
- 63
- 64
- 65
- 66
- 67
- 68
- 69
- 70
- 71
- 72
- 73
- 74
- 75
- 76
- 77
- 78
- 79
- 80
- 81
- 82
- 83
- 84
- 85
- 86
- 87
- 88
- 89
- 90
- 91
- 92
- 93
- 94
- 95
- 96
- 97
- 98
- 99
- 100
- 101
- 102
- 103
- 104
- 105
- 106
- 107
- 108
- 109
- 110
- 111
- 112
- 113
- 114
- 115
- 116
- 117
- 118
- 119
- 120
- 121
- 122
- 123
- 124
- 125
- 126
- 127
- 128
- 129
- 130
- 131
- 132
- 133
- 134
- 135
- 136
- 137
- 138
- 139
- 140
- 141
- 142
- 143
- 144
- 145
- 146
- 147
- 148
- 149
淨空老和尚於2000年4月21日啟講,2001年3月31日圓滿。
佛家教學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落實在十善業道。沒有十善,這三句是口號。孝親,是孝順一切眾生。一切人天,聲聞,獨覺菩提,諸菩薩行,一切佛法,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。古大德教我們,從根本修。根本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從這裡下手,十善才能圓滿。不遠離貪、瞋、痴,跟佛法結個緣而已,殊勝功德得不到。
佛說十善業道經 (第九十集) 2000/10/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9-014-0090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,經文第三行看起:
【慧莊嚴故,能斷一切分別妄見。】
以上是講十善業道落實在菩薩六波羅蜜之中,這是最後的一段「般若波羅蜜」。戒、定、慧三學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,必須遵守的三個原則。定是心之體,慧是心的觀照,戒是心的行為,所以稱之為三學,也稱之為三寶。慧是佛寶,定是法寶,戒是僧寶,這是我們講佛法僧三寶,三寶具足叫行菩薩道,叫學佛。三者缺一條都決定不能成就,古人講這三條譬如鼎之三足,少一個都會倒下去,就不能夠站立。所以我們要學佛,這三條不能不重視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諸位細細去想想,你要把它歸納,最後歸納這三條,所以三學是菩薩行門的總綱領。
《十善業道經》是戒學,是戒學當中的大根大本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與十善相應,這個人就學佛了;如果還是與十惡相應,那就跟佛法背道而馳,愈走愈遠。千萬不要以為小小戒可捨。這個思想在近代非常盛行,甚至於我們在受戒的時候,我受戒的時候,戒壇裡面的法師、傳戒師也都說小小戒可捨,認為大戒我們要持,不可以犯,小小戒就無所謂。今天佛教之衰,衰到這個樣子,什麼原因?「小小戒可捨」,壞在這裡。殊不知積小惡就成大惡,把小小善疏忽了。小小善而不肯為,小小惡又自己不能夠禁止,所以雖然一生學佛,最後還免不了墮惡道,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,我們一定要清楚,一定要明瞭。
真正修行人他們的觀念跟我們恰恰相反,極小的善他肯做,極小的惡他很謹慎,他都不犯,所以他能成就,這叫做真實智慧。世間人是小聰明壞大事。菩薩行門六個綱領,前面五條都是著重在事上,這一條在理上,這一條要怎麼做法?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慧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三輪體空」,我們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離一切相修一切法,這叫般若波羅蜜。所以般若跟前面五度不能離開,離開前面五度,般若就落空,那般若只有理沒有事,落空了,必須有理有事才圓滿,不至於偏在一邊。
世尊當年在世,我們都曾經聽說過,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當中講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。我們從歷史來看,就知道佛教化眾生的確以般若為中心,如果沒有般若,前面的五條是善,布施到禪定都是善。你修布施、修持戒、修忍辱、修精進,你修前面四條,你的果報在欲界天;如果你修禪定,你的果報在色界天跟無色界天,享天福,出不了三界;如果有般若波羅蜜在裡面,就超越三界,不但超越三界,而且超越十法界,這才得到究竟圓滿的成就。
般若雖然講了二十二年,講得這麼多,諸位如果去讀《大般若經》,在佛經裡面部頭最大的,《華嚴》才只有八十卷,《大般若經》有六百卷,裡面重複的句子,千遍萬遍都不止。所以有人說中國人不喜歡重複,中國人自古喜歡簡要詳明,言語文字都講求簡單扼要,也明白也詳細,這是古時候文章言語的標準。能夠達到標準是好文章、好言語,才不囉嗦。可是印度人跟中國人的習性不一樣,印度人喜歡不斷的重複,一遍一遍的重複,我們仔細去想想有它的好處。話講一遍、兩遍,人就回頭覺悟了,少!總是千叮嚀、萬囑咐,他才回頭,才真的覺悟。對現代中國人來說,佛法這個方法有效果。我們中國古老的方法雖然好,效果比不上佛法,佛法重視不斷的重複。你就是已經回頭了、已經覺悟了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了,還是這樣的重複,什麼原因?你覺悟了,別人沒有覺悟,佛法是利益眾生為第一,其次才是自利,大小乘的差別,實在講就在這一點。
大乘法是利益眾生第一,所以把慈悲擺在前面;小乘法是以自利為第一,所以把寂靜擺在前面。中國接受的是大乘法,在慈悲裡修寂靜,這是自他兩利;寂靜是禪定,慈悲落實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如果離開前面四門,慈悲就是一句空話。慈悲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意思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。布施的心決定不能斷,布施是利益眾生,利益苦難的眾生。
哪些人有苦有難?三界六道各個人都有苦、都有難,只是所受的苦難不一樣而已。有些人無論在精神物質身心都受苦難,很可憐;有些人物質享受很豐足,精神上有苦難;有些人精神享受豐足,物質生活上有苦難。縱然三界裡面,福報最大的,佛經上常常舉例說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,這是三界裡面福報最大的。他有沒有苦難?他有。他有什麼苦難?出不了輪迴,這是他的苦難。出不了輪迴;換句話說,就必定要接受輪迴,他天福享盡了,一定要墮落。
無量劫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善惡夾雜,沒有純善的,也沒有純惡的,只是善多還是惡多。一切眾生受報不同,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造自己受。如果我們明白了,搞清楚了,我們智慧就開了,絕對不會怨天尤人。別人誘惑你造罪,你為什麼接受?還是怪自己,不能怪別人。他誘惑我,為什麼不誘惑他?必有前因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,所以佛教給我們要有定、要有慧,有定、有慧,你的行為就與戒相應。
講到戒學是廣義的,決定不是狹義的,現在很多學佛的人聽到戒,就會想到五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薩戒,都想到這些,範圍太窄小了,這是佛教初學的,教菩薩不是這個教法。你們如果去看《四十華嚴》,《四十華嚴》前面三段,吉祥雲比丘是講佛寶,海雲比丘代表法寶,妙住比丘代表僧寶,裡面所講的跟一般大乘所講的,稍稍有一點差別。吉祥雲比丘教我們,教善財就是教我們,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著重在念佛三昧,著重在定學;海雲比丘這是講的法,法著重在智慧;妙住比丘著重在戒行,所以他們三個代表的是戒定慧三學,佛法僧三寶。
定跟慧可以互為體用,定是體,定起作用就是慧;慧是體,慧起作用就是定,定慧是一不是二。看看妙住比丘所講的戒學,就太廣大了。他代表大乘,他講了十八種戒,就是戒學的十八大類,頭一條就是大悲心。我們在戒條裡頭,沒有看到大悲心。第一條是大悲,「不捨大悲心戒」,所以菩薩念念要悲憫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什麼是苦?六道十法界是苦,如何幫助他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。得樂是什麼?證得一真法界,那個叫樂,離苦得樂的標準訂在這個地方。不是說你今天沒得吃,我們送一點東西救濟你,讓你能吃飽,你就離苦得樂,這是小事,雞毛蒜皮。
真正的苦樂標準是怎麼樣能夠脫離六道輪迴、脫離十法界,這叫大乘佛法。大小乘的總目標也有不同,小乘的終極目標是脫離六道輪迴、離苦得樂;大乘的終極目標是脫離十法界,這個不一樣。所以小乘證得阿羅漢果,他就認為那是圓滿了。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,菩薩不行,菩薩要脫離十法界,阿羅漢在十法界裡面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是十法界。所以阿羅漢能做到定就行了,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,九次第定就超越六道,六道最高的是第八定,我們講四禪八定,這個出不了三界,到第九次第定就超越了。可是定不能超越十法界,一定要開慧,智慧開了之後,就能夠超越十法界。他的果報就講得很清楚,『能斷一切分別妄見』,妄見就是妄想,分別就是我們講的分別執著;慧開了之後,就能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
要怎樣幫助我們開慧?我們在現前生活當中,對一切人事物盡可能的不要去分別,不要去執著,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,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是妄想,不把它放在心上,妄想就沒有了,心裡確確實實不去分別、不去執著,這個樣子容易開悟。佛家常講根性利、根性鈍;根性利的就是不把這些放在心上,妄想分別執著很淡薄,這是根性利;分別執著很重,根性很鈍,不容易開悟。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「看破放下」,我們從這個地方培養我們大乘圓頓的根性。我們從這部經上看,佛教導我們十善是行門的基礎,也就是戒行的基礎,十善是屬於戒,落實在布施,落實在持戒,落實在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這個慧是般若。如何落實,他得什麼樣的利益。布施一條說得詳細,後面都是舉要言之,讓我們舉一反三,聞一知十。
到這個地方,將落實在六波羅蜜這一段,簡單介紹過去了。看經典裡面,排列的方法,這是大乘,不是小乘。下面第二段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。所以從這裡看,世尊是先教菩薩,然後再教人天大眾,末後再勸小乘。你看他排列的形式,讓我們在這裡有深深的體會,看到佛是怎樣幫助眾生,在一生當中快速圓成佛道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