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149集
- 1
- 2
- 3
- 4
- 5
- 6
- 7
- 8
- 9
- 10
- 11
- 12
- 13
- 14
- 15
- 16
- 17
- 18
- 19
- 20
- 21
- 22
- 23
- 24
- 25
- 26
- 27
- 28
- 29
- 30
- 31
- 32
- 33
- 34
- 35
- 36
- 37
- 38
- 39
- 40
- 41
- 42
- 43
- 44
- 45
- 46
- 47
- 48
- 49
- 50
- 51
- 52
- 53
- 54
- 55
- 56
- 57
- 58
- 59
- 60
- 61
- 62
- 63
- 64
- 65
- 66
- 67
- 68
- 69
- 70
- 71
- 72
- 73
- 74
- 75
- 76
- 77
- 78
- 79
- 80
- 81
- 82
- 83
- 84
- 85
- 86
- 87
- 88
- 89
- 90
- 91
- 92
- 93
- 94
- 95
- 96
- 97
- 98
- 99
- 100
- 101
- 102
- 103
- 104
- 105
- 106
- 107
- 108
- 109
- 110
- 111
- 112
- 113
- 114
- 115
- 116
- 117
- 118
- 119
- 120
- 121
- 122
- 123
- 124
- 125
- 126
- 127
- 128
- 129
- 130
- 131
- 132
- 133
- 134
- 135
- 136
- 137
- 138
- 139
- 140
- 141
- 142
- 143
- 144
- 145
- 146
- 147
- 148
- 149
淨空老和尚於2000年4月21日啟講,2001年3月31日圓滿。
佛家教學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落實在十善業道。沒有十善,這三句是口號。孝親,是孝順一切眾生。一切人天,聲聞,獨覺菩提,諸菩薩行,一切佛法,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。古大德教我們,從根本修。根本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從這裡下手,十善才能圓滿。不遠離貪、瞋、痴,跟佛法結個緣而已,殊勝功德得不到。
佛說十善業道經 (第六十四集) 2000/9/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9-014-0064
諸位同學,大家好!
我們自從學佛以來,早年趙默林老居士供養這一尊佛像,做為我們台北華藏圖書館成立的時候所供奉的這一尊。這一尊像原本是瓷的,大概也有兩三百年了,所以保存真是小心翼翼,唯恐損壞。以後我們用照相的方法,把它印出來,印了大概有好幾萬張,在全世界流通,每個人見到都生歡喜心。在四、五年前,才開始在台灣用木雕,照這一尊佛像的模樣,大概也雕了不少尊,雕得也很好。
供佛最重要的意義,是提醒自己向佛陀學習。中國古人所說的「見賢思齊」,看到賢人我們就要生起一個念頭,要像他一樣。佛是聖賢當中至聖至賢,確確實實是天上人間至善之人,沒有絲毫的缺陷,是值得九法界眾生所學習的,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最好的示範。佛一生四十九年教學當中,雖然講了許許多多,我們用一句話將它總結,他四十九年講些什麼?《般若經》上一句話就說明白了,「諸法實相」,他所告訴我們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明白之後,這就是佛家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;明心見性就是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明瞭之後,他的心思、行為自然端正。端正的心就是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是端正的心,佛心。
諸位要曉得,佛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,是我們自己的本心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現在變成不真、不誠、不清、不淨,這是錯誤的。這個錯誤不是與生俱來的,不是自性本具的,是迷惑顛倒、妄想習氣所造成。我們要學佛就要知道,把自己妄想習氣薰成的妄心捨掉、永遠離開,恢復到我們的真心,恢復到我們的自性。真心落實在生活上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就是看破、放下,自在、隨緣。佛這個說法,儒、道,乃至於其他宗教的神聖,確實是異口同音,都是這個說法,我們一定要相信。
儒家教人,如果我們用一句話把它總結,實在就是《大學》裡頭所說的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孔孟畢生教人不離這個原則。儒家講的「大人」,就是宗教裡面講的「聖人」,佛教裡面講的「佛菩薩」,名詞不一樣,義理完全相同。大人之學,第一個是「明明德」。「明明德」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徹底明瞭諸法實相,跟佛家講的沒有兩樣。明德之後要落實,落實在「親民」,親民就是為人民作師作範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這是親民。明明德,用佛家的話來說,是自度,親民是度他,自度度他都要「止於至善」,要做到究竟圓滿。佛家的至善,在佛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有個名詞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那是佛法裡面的止於至善,我們講圓滿的佛道,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是至善。
儒家講得好,在《大學》上所說的,「知止而後有定」,你知道止於至善,你的心就定了。為什麼?你不會再被煩惱所動搖,不被外面境界所誘惑。由此可知,為什麼大乘佛法世尊一開頭就勸人發菩提心?勸人發菩提心那個用意,就是儒家講的「知止」,你有一個向上的方向,有一個向上的目標:我要作佛,發菩提心就是發作佛的心。在儒家講,就是作聖之心,儒家「讀書志在聖賢」。為什麼求學?為什麼讀書?是想學聖人。由此可知,儒家作聖、佛家作佛,這是止於至善。我要作聖人、要作佛,就決定不能夠隨波逐流,決定不可以同流合污,所以他的心定了。「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」,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過程。
反過來看看現代的社會。為什麼社會這麼動亂,人心不安?物質生活條件比過去優越太多倍了,為什麼生活得這麼痛苦?就是他不知止。換句話說,他沒有一個正確的目標、方向,像一隻船航行在大海裡面,不知道方向,不曉得要到哪裡去,他當然就不安。今天社會狀況確實是如此。怎樣幫助自己、幫助眾生,來消除這一個困惑、這個迷障?現代世界上也有一些真正有學問、有見識的志士仁人,他們喊出來了:「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」我們想想不錯。
孔孟的學說教我們「明明德、親民、止於至善」,大乘佛法教導我們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、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」這十八個字,末後總結到念佛,這大圓滿,決定不落空。所以儒佛這一個指導,確確實實使我們在苦海裡面找到了方向、找到了目標,不再徬徨、不再迷惑了,這是佛家講的離苦得樂。儒佛講的大綱領,我們應當接受,依教奉行。這兩家的典籍都非常豐富,那是細節、是細目,我們學到多少,就得多少受用。學得少,得小受用;學得多,得大受用;學得徹底,得究竟圓滿的受用。儒佛如是,其他各家各派、各個不同的宗教,無一不如是,我們清楚、我們明白。
我們今天確確實實可以肯定,所有宗教都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各教各派、各個宗教所講的確實是一樁事情,是同一個方向、同一個目標,不過他們所說的有半、滿的差別;儒佛講得圓滿,其他各家各派宗教沒有講到圓滿。這個說法我們不能執著,正是佛家教人,對於上根利智的講究竟圓滿法,對於中下根人講接近圓滿法。由此可知,所謂「圓滿」,所謂「不圓滿」,不是在教學宗旨上的差別,而是在接受教學的眾生根性有差別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現在由於資訊發達,交通便捷,這一個地球變成一個大家庭,這是我們必須要認知的。所以各種不同的學術、不同的宗教,逐漸逐漸決定是融合貫通,使一切眾生都能夠趨向究竟圓滿,成就多元文化教學的終極目標。然後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祥和,社會繁榮興旺,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,猶如父子兄弟,彼此互相尊重、互助合作,這個世間的動亂不安可以消除,世間的危機、劫難也可以化解了。我們在這個地方認識教育的功能、教學的重要。宗教不可以止於儀式,止於儀式是迷信,必須要詳細認真的探討教義、解釋教義、奉行教義,落實到我們實際生活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。佛法真的是有利於眾生,有無比殊勝的貢獻。我們覺悟的人、明白的人,應當認真努力奉行,去推廣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現在我們去參加佛七的法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