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

    了凡四訓

    第14集
    2023 年 12 月 18 日

    淨空老和尚於2001年4月16日啟講,2001年4月20日圓滿。

    《了凡四訓》,是我二十六歲剛剛接觸佛法,第一本念的書,可以說影響我一生。這部書,我非常愛好,常常讀誦,也講過不少遍。過去跟現在,當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,往年所講依舊可以參考。

    字體大小:

    了凡四訓  (第十四集)  2001/4/19  中國深圳  檔名:19-016-0014

      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接著看這段文字,這是第八個例子:

      【嘉興屠康僖公。初為刑部主事。宿獄中。細詢諸囚情狀。得無辜者若干人。公不自以為功。密疏其事。以白堂官。後朝審。堂官摘其語。以訊諸囚。無不服者。釋冤抑十餘人。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。】

      我們看這一段。『嘉興』在浙江省。從了凡居士所舉的這些例子,大多數都是浙江這個地區一些掌故。由此可知,舉比喻這個原則,一定要在最近的地方,聽起來大家都知道,這才有公信力。而在時代,是愈接近愈好。『屠康僖』,他在刑部裡面作官,『主事』是當時的官職的職稱。他有一次晚上睡在監獄裡面,跟囚犯們在一起,細細的去打聽這些囚犯的情狀。於是乎知道囚犯當中有不少人是冤枉的,被人誣告的。屠先生他並不自以為功,他把這些情形祕密的寫在紙上,送給他的堂官。堂官是他的上司,也就是刑部尚書,刑部尚書就是現在講的部長。

      『後朝審』,過幾天,再重新審問這些囚犯;堂官摘錄屠康僖公一些案情,來訊問這些囚犯,囚犯沒有不服的。這樣開釋冤枉的,大概有十幾個人。『一時』,當時這個事情傳了出去。『輦下』,「輦」是皇帝坐的車子,「輦下」意思就是說首都、京城,皇帝所在之處。『輦下咸頌尚書之明』,大家都對刑部尚書的公正廉明無不加以讚歎。屠先生又想到一樁事情,下面說:

      【公復稟曰。輦轂之下。尚多冤民。四海之廣。兆民之眾。豈無枉者。宜五年差一減刑官。覈實而平反之。】

      這是他上的建議,給尚書的建議。他說:在京城這個地方,還有這麼多冤枉的人。京城以外,在全國裡面,民眾多了,哪裡沒有冤枉的?想必冤枉人很多。『宜』是應該,應該五年派一位減刑官,對於這些案件重新來覈實平反。這是好事情。

      【尚書為奏】

      他的長官,刑部尚書同意他這個意見,把這個意見奏給皇帝。

      【允其議】

      皇帝同意。

      【時公亦差減刑之列】

      屠康僖公也被派遣為減刑官之一,這是平反許許多多冤枉的人。

      【夢一神告之曰。汝命無子。今減刑之議。深合天心。】

      這是感應。自己能夠修德積善,上合天心,上帝無不愛護一切眾生,所謂「上天有好生之德」,你的作法、你的建議與天心非常相應。你命中沒有兒子,現在:

      【上帝賜汝三子】

      他並沒有求兒子。沒有求兒子,得到這個感應。

      【皆衣紫腰金。是夕夫人有娠。後生應塤。應坤。應埈。皆顯官。】

      這是善因善果。這個文裡面『衣紫腰金』,這是講穿紫的官服,繫金的腰帶,這是高官。我們知道,古時候的禮服,皇族穿的是黃色的龍袍,那只限於皇族;文武百官,文官裡面「紫袍」是爵位最高的,大概都是尚書以上的,部長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。這是一個例子。下面,第九個例子是包憑。這個人資助修繕寺廟,也得感應:

      【嘉興包憑。字信之。其父為池陽太守。生七子。憑最少。贅平湖袁氏。與吾父往來甚厚。博學高才。累舉不第。留心二氏之學。】

      我們看這一段。『嘉興人包憑』,這裡連他的字『信之』都寫出來了。由此可知,包憑跟了凡先生相當熟悉。包憑的父親做過池州太守,『太守』比知縣高一級,跟知府是同等的官,池州是在安徽貴池縣。他生了七個兒子,包憑最小;大概他是兒女多,所以這個小孩就入贅平湖袁氏,跟袁了凡是一家人,入贅到他們家。『與吾父往來甚厚』,了凡先生的父親跟包憑常常往來,這是好朋友的關係。這個人『博學高才』,但是『累舉不第』,每一次去考試,都沒有考取。於是『留心二氏之學』,「二氏」就是佛跟道,他去學佛、去學道去了。

      【一日東游泖湖。偶至一村寺中。見觀音像。淋漓露立。即解橐中得十金。授主僧。令修屋宇。僧告以功大銀少。不能竣事。復取松布四疋。檢篋中衣七件與之。內紵褶。係新置。其僕請已之。憑曰。但得聖像無恙。吾雖裸裎何傷。】

      我們看這一段。有一天,他到外面去遊玩,遊泖湖。偶然在一個村莊的寺院裡面,看到觀音像。大概這個時候下雨,寺廟裡面房屋漏雨,觀音菩薩像被淋濕了。他看到很難過,就『解橐中』,「橐」是錢包,把錢包打開看看裡面,還有十兩銀子,『十金』就是有十兩銀子。統統拿出來了,交給寺院裡面出家人,請他把房屋修好,菩薩不要淋到雨露。這出家人告訴他,修屋頂工程很大,十兩銀子太少了,恐怕沒有辦法完工。他帶著他的僕人隨從,旅遊總帶了一些行囊、帶了一些衣服,這裡面有四匹松布,箱子裡面,『篋』打開來看看,還有七件衣服。這個衣服都是新的衣服,沒有穿過的。裡面有一些比較貴重的,『紵褶』,是麻的、麻製的衣服;「褶」是袷衣,有單衣、有袷衣,都是新置的。他的僕人就說:「算了!何必要捐獻這麼多!」包憑就說:「只要聖像無恙」,能把屋頂修好,觀音菩薩像不要再淋到雨,「我縱然是赤身露體,也無所謂。」這是一片真誠!

      【僧垂淚曰。捨銀及衣布。猶非難事。只此一點心。如何易得。】

      出家人聽到他這個談話,非常感動!他說:「布施銀兩以及這些衣服、布,這個不是難事,這一點真心太難了。」

      【後功完。拉老父同遊。宿寺中。公夢伽藍來謝曰。汝子當享世祿矣。後子汴。孫檉芳。皆登第。作顯官。】

      包憑等到廟裡屋頂修好,就拉著他父親一起去看,晚上也住在這個寺廟裡面,包憑晚上夢到伽藍神。『伽藍』是護法神,護法神來感謝他,他說:「你的兒子會享世祿,得到福報。」果然以後他的兒子汴、孫子檉芳,都『登第』,「登第」是指中進士的學位,『作顯官』。這是子孫貴顯之報。這是修繕寺院道場、造佛像的功德很大。佛在《大藏經》裡面,有一部經叫《造像功德經》。現在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地方造大的佛像,中國現在興起了,外國也有。我在馬來西亞檳城,極樂寺他們去年就造了一尊三十多公尺高的觀世音菩薩立像。我們要問:造像到底有沒有功德?看到包憑這個故事就曉得,造像確確實實有功德。但是,功德必須要具足條件。如果只造佛菩薩形像,沒有弘法利生,一般人看到佛像,容易生迷信。這個像造在那邊,不但沒有利益,反而讓許多眾生造罪業,這就錯了。所以,弘法利生非常重要!一個道場,一定要講經,一定要修行,所謂是解門、行門,「解行相應」,這個重要。

      解門裡面,中國的宗派很多,屬於哪一個宗派的道場,一定要依據這個宗派的經典來修學;這些經典要讀誦,要研究,要講解透徹,落實到自己生活上,這才具足了功德。佛像,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,是表法的意思,佛家用這種方式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。一般群眾,見到觀世音菩薩像,就知道「我要發慈悲心,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慈悲,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」,這個像的功德就大了。如果不曉得這個道理,把佛像當作神明來看待,到那裡去燒香、膜拜,求福、求壽、求兒女、求升官發財,那叫迷信,那就錯了。我說到此地,同學們應該能體會得到。我們在現代這個社會,要怎樣學佛,怎樣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?行門裡面,也各個不相同。像天台,他修止觀;禪宗裡面,他參話頭,或是用觀心;密宗裡面,用持咒;我們淨土宗裡面,用持名念佛。選定一門,功夫不能間斷,都能夠得到清淨心,都能夠成就戒定慧,這是道場真實的功德利益。再看下面第十個例子:

      【嘉善支立之父】

      這也是浙江嘉善人。他姓『支』,單名叫『立』。他的父親:

      【為刑房吏】

      在衙門裡面管刑事案件的。

      【有囚無辜陷重辟】

      他知道有個囚犯,確實是冤枉的,被判了重刑,可能是判了死刑。

      【意哀之】

      他的心裡明瞭,非常同情他。

      【欲求其生】

      他幫助他,脫他的罪。這個囚犯知道支立的父親這一番好意,來替他辯護。

      【囚語其妻曰。支公嘉意。愧無以報。明日延之下鄉。汝以身事之。彼或肯用意。則我可生也。】

      囚犯跟他妻子商量,他說:「支公有意思幫助我,來脫離我的刑責。我很慚愧,無以報答。」這是救命之恩,他說:「明天妳可以請他下鄉」,大概他們是鄉下人,而且跟她商量,要她「以身事之」。他說:「或者支公會更用心,這樣子我可以能夠生還。」

      【其妻泣而聽命】

      這個太太也非常賢良,果然就照這樣做。

      【及至。妻自出勸酒。具告以夫意。支不聽。卒為盡力平反之。】

      這個囚犯的太太自己出來勸酒,把她丈夫的意思告訴支公,支公聽了之後不接受。雖不接受,還是全心全力把他這個案子平反過來了。

      【囚出獄。夫妻登門叩謝曰。公如此厚德。晚世所稀。】

      這是很難的一樁事情,他能做到大公無私,用真誠心來平反冤獄。這個囚犯夫婦來叩謝的時候,他說:

      【今無子】

      你今天沒有兒子,這麼大年歲還沒有兒子。

      【吾有弱女。送為箕帚妾。此則禮之可通者。】

      他說:「我有個女兒,女兒也長大了。我送給先生作妾,希望將來給你生幾個兒子。這個在禮上是能講得通的。」

      【支為備禮而納之】

      支先生同意、接受了。

      【生立】

      以後就生支立。這是支立父親做這樣的善事。

      【弱冠中魁,官至翰林孔目。立生高,高生祿,皆貢為學博。祿生大綸,登第。】

      後世的子孫逐漸逐漸發達了。支立『弱冠中魁』,二十歲考中進士,官做到『翰林孔目』,翰林院的書記官。『支立生高』,這是支先生的孫子,『高生祿』,這是幾代了。這幾代『皆貢為學博』,這個學位前面講過,貢生;『學博』是州、縣學校裡面的教官。『祿生大綸,登第』,這是中進士。都有這許多顯著的果報,地區大概都是在浙江嘉興不遠的地方。由此可知,了凡先生當時提出這些人,大家都知道、都很熟悉,足以為證明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」。後面的文字是總結:

      【凡此十條,所行不同,同歸於善而已。】

      都是做好事。我們讀了之後想一想,都是利益別人的事情,全心全力利益別人、利益社會、利益國家。今天我們的心量更要拓開,念念要想到利益全世界。我們哪有這麼大的能耐,能夠利益全世界?縱然是小小的善事,我們有一個願望,希望給全世界的人做一個好樣子,這就是利益世界。事,無論大小,但看你用心,所以諺語常說「量大福大」。如果我們心量大,一點點的小善,都變成無量無邊的善德;如果心量小,做的善事再多,福報也不太大。由此可知,心轉境界是真的。下面,了凡先生進一步再教訓他的兒子,告訴他什麼是「善」,這很重要!必須有能力辨別。請看原文:

      【若復精而言之。則善有真有假。有端有曲。有陰有陽。有是有非。有偏有正。有半有滿。有大有小。有難有易。】

      一口氣說了八對。

      【皆當深辨】

      都應當辨別,應當清楚。

      【為善而不窮理。則自謂行持。豈知造孽。枉費苦心。無益也。】

      現在這個世間有許多人都在修善,佛門裡面人更多。學佛多年,行善多年,沒有好的果報,於是懷疑:佛法不靈。轉過頭來去學其他的法門、去學其他的宗教,那你就能夠得到好的果報嗎?未必。為什麼會有這個情況發生?就是對於這個「善」,到底是真是假、是邪是正、是偏是圓不知道,自以為是善;經過這些有智慧德行的人跟我們一分析,原來是罪業。我們要想修善積德,首先得把這些事情搞清楚,現在我們一樁一樁的來研究。底下是第一段「真假」:

      【何謂真假】

      這個必須要辨別。他舉例子說:

      【昔有儒生數輩】

      『儒生』是念書的學生。

      【謁中峰和尚】

      『中峰和尚』,元朝時候人,這是一代高僧,他的著述很多。我們淨宗學會成立,有時候也不免隨俗,做超度的法會。我們的超度,跟一般寺院做的不一樣,我們只採取一個方法,多半是在佛七圓滿之後的一天,我們做一堂《三時繫念》的佛事。《三時繫念》這個佛事儀規就是中峰和尚做的,他的作品。這個佛事冥陽兩利。這些年來,我們在中國、在外國普遍的宣揚,所以淨宗同修對中峰和尚不會生疏。

      【問曰】

      這是有一些念書人向中峰和尚請教。

      【佛氏論善惡報應。如影隨形。】

      佛家跟道家都常講,「善惡報應,如影隨形」。

      【今某人善。而子孫不興。某人惡。而家門隆盛。佛說無稽矣。】

      佛這個說法靠不住!為什麼看到這個人作善,他的子孫不發達?這個人作惡,他的家道非常興隆?現前社會上這些事情有,我們不但聽說過,我們也親眼見過。中峰和尚怎麼跟他解釋?

      【中峰云。凡情未滌。正眼未開。認善為惡。指惡為善。往往有之。不憾己之是非顛倒。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。】

      中峰禪師這個話說得非常之深,一般人不懂。我們是凡夫,凡夫這種情染沒有洗滌乾淨,我們的法眼、慧眼沒有開,所以常常把事情看錯、看顛倒了,把善看作惡,把惡看作善。有這個事嗎?真有!所以,你不感到自己是非顛倒,反而去責怪天的報應不公平,你是罪上加罪。

      【眾曰】

      這些學生們講:

      【善惡何致相反】

      我們為什麼把善惡看顛倒了?

      【中峰令試言其狀】

      老和尚有智慧,老和尚有教學的手段,不必解釋,教他們自己說一說,「你們講,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?講給我聽聽。」

      【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。敬人禮人是善。】

      有個學生就講:「罵人、打人,這是惡;恭敬人、禮敬人,這是善。」

      【中峰云。未必然也。】

      你說的話未必。

      【一人謂】

      又有一個學生說:

      【貪財妄取是惡。廉潔有守是善。中峰云。未必然也。眾人歷言其狀。】

      許多學生各人說各人對善惡的看法,中峰禪師全不同意。可見得這些年輕人知識淺薄,看問題只看表面,沒有深究,往往把問題看錯了。

      【中峰皆謂不然。因請問。】

      中峰禪師把他們的看法否定了。這些學生就向中峰禪師請教:到底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?

      【中峰告之曰。有益於人是善。有益於己是惡。】

      這把善惡的標準定出來了。你起心動念、言語作為是利益別人的,是利益社會的,是利益大眾的,這是善;如果是自私自利的,那是惡。

      【有益於人。則毆人詈人皆善也。】

      你對這個人有利益,你打他、罵他,善!父母教訓兒女,有時候打、有時候罵,為什麼?為小孩好,那不是惡,那是善。學生不守規矩,老師處罰他,在過去有體罰,現在學校好像沒有了。我念書的時候受過體罰,老師打手心、罰跪,我們都遇到過。這不是惡,這是善。

      【有益於己。則敬人禮人皆惡也。】

      如果是為了自私自利,恭敬人、禮敬人,那是巴結,那是惡,那不是善。這是中峰禪師教導這一幫年輕人。

      【是故人之行善。利人者公。公則為真。利己者私。私則為假。】

      真善、假善一定要搞清楚。決定沒有私心,決定沒有自利,起心動念、言語作為都是利益社會、利益大眾,今天講是利益世界。利人,大公無私,公是真的,這個善是真的。利己,那你是私心;私心,這個善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    【又根心者真。襲跡者假。】

      這再進一步說。如果你這個發心,是從你真心裡面發出來,利益大眾的,這是真的。如果看到別人做,我們也去模仿,『襲跡』是模仿,這是假的,不是從你真心裡頭生出來的。為善最重要的是真心。我們前面讀的十個例子,這十個人修善,後面都有好的果報,什麼原因?真心;只知道幫助別人,絕不求一點自私自利。真假要從這裡辨別。

      【又無為而為者真。有為而為者假。皆當自考。】

      自己要細心去考察。『無為而為』,就是我們所做的這個善事,不露痕跡,不需要讓人知道,你做的這個善事是真的,這叫陰德。如果是『有為而為』,你是有企圖、是有目的,你才做這樁善事,這個善事是假的。這些地方都要自己認真好好的去省察。第二是「端曲」:

      【何謂端曲】

      了凡先生說:

      【今人見謹愿之士。類稱為善而取之。聖人則寧取狂狷。至於謹愿之士。雖一鄉皆好。而必以為德之賊。是世人之善惡。分明與聖人相反。推此一端。種種取舍。無有不謬。】

      這一段說:什麼叫端,什麼叫曲。現在的人,看到謹慎、不倔強的人,都稱他「這是善人」,社會上都很尊重他。可是,古時候的聖賢,他寧願欣賞這個人有志氣、肯進取,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亂來的人;因為這樣的人,他才有膽識,他才真正能夠為群眾服務,為國家擔當大任。如果這個鄉裡的人,雖然很謹慎,雖然是個好人,個性非常柔弱,隨波逐流,沒有志氣,沒有擔當,這樣的人夫子稱為「鄉愿」,以為「德之賊」。德之賊,他不是一個好榜樣,人人都學他,那就壞了。所以,世間人對於善人、惡人的標準跟聖人恰恰相反。『推此一端,種種取捨,無有不謬』。「謬」是錯誤。聖人怎麼樣取捨?聖人是個明白人,有學問、有德行、有經驗的人,他們能夠辨別善人、惡人。底下幾句話說得好:

      【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。皆與聖人同是非。而不與世俗同取舍。】

      這是講到天地鬼神,他們的見解跟聖賢人相同,與世俗人的看法確確實實不一樣。鬼神如何『福善禍淫』?前面舉的這些例子,我們都能夠觀察得到。我們要問:鬼神是不是有權將禍福降臨於人?沒有。這個要懂得,鬼神並沒有權。就好像我們這個世間人,有人行了善事,有人做了惡事。執法的人員,那些刑警來加刑罰給你,是不是他有權加?不是,是因為你犯了罪,他才拿手鐐、腳銬來銬你。你不犯罪,他不敢侵犯你。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樣,是因為你自己造作的善與不善,所以他來嘉獎你,他來懲罰你,這個獎勵、懲罰都是自作自受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